[发明专利]船尾舵舵杆的热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45070.8 | 申请日: | 2015-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10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李祥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梧州运龙港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00 | 分类号: | C21D9/00;C21D8/00;C21D6/00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45102 | 代理人: | 黄有斯 |
地址: | 543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尾 舵杆 热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用配套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船尾舵舵杆的热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船尾舵简称船舵,它是用来控制船舶航行方向的操作机构,一般设置于船尾。舵杆是船尾舵的重要组成部件,它是舵叶转动的轴,用以承受和传递作用在舵叶上的力,并起到传递舵机扭矩的作用。舵杆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以避免扭矩作用造成的变形,此外,受到海水的影响,其腐蚀和磨损较为严重,需要经常进行修复,修复工作包括补焊、喷镀、刷镀等,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将会使修复工作变得更容易。现有的舵杆基本能满足强度的要求,然而,因舵杆长期浸泡在低温海水中,其使用环境十分恶劣,现有的舵杆仍存在下列不足:1、在低温条件下,抗冲击韧性差;2、焊接性能较差,焊缝处容易产生应力变形,甚至是裂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船尾舵舵杆的热处理方法,它能够解决现有舵杆低温冲击韧性差和焊接性能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船尾舵舵杆的热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锻造后经机加工成形的舵杆在450-480℃的条件下预热1.5-2小时,然后在870-900℃正火加热1-1.5小时;
B、空冷3-4分钟后,再水冷8-10分钟;
C、随后加热至620-650℃,保温1.5-2小时,再升温至860-880℃,保温1-1.5小时后,水冷至室温;
D、然后在580-610℃的条件下进行回火,保温1-1.5小时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上述船尾舵舵杆的热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中,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舵杆由低碳低合金高强度钢锻造而成,钢的含碳量小于0.25%。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正火和正火后冷却,得到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与焊缝组织一致,有利于焊接,不易产生应力变形和裂纹;淬火温度和保温时间的设置,能获得良好的淬火效果,淬火后水冷,则可减少组织应力和热应力;淬火和回火的调质处理能提高舵杆的强度,同时得到较高的低温冲击韧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船尾舵舵杆的热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钢的含碳量小于0.25%的低碳低合金高强度钢锻造成形,再把经机加过获得舵杆在450℃的条件下预热2小时,然后在870℃正火加热1.5小时;
B、空冷4分钟后,再水冷8分钟;
C、随后加热至620℃,保温2小时,再升温至860℃,保温1.5小时后,水冷至室温;
D、然后在580℃的条件下进行回火,保温1.5小时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经本实施例热处理获得的舵杆的性能如下:抗拉强度为985MPa,屈服强度为845MPa,延伸率15%,冲击吸收功(-20℃)为66J。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船尾舵舵杆的热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钢的含碳量小于0.25%的低碳低合金高强度钢锻造成形,再把经机加过获得舵杆在470℃的条件下预热2小时,然后在900℃正火加热1.5小时;
B、空冷3分钟后,再水冷10分钟;
C、随后加热至650℃,保温2小时,再升温至880℃,保温1.5小时后,水冷至室温;
D、然后在600℃的条件下进行回火,保温1.5小时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经本实施例热处理获得的舵杆的性能如下:抗拉强度为1050MPa,屈服强度为960MPa,延伸率17%,冲击吸收功(-20℃)为75J。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船尾舵舵杆的热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钢的含碳量小于0.25%的低碳低合金高强度钢锻造成形,再把经机加过获得舵杆在480℃的条件下预热1.5小时,然后在890℃正火加热1小时;
B、空冷3分钟后,再水冷10分钟;
C、随后加热至640℃,保温1.5小时,再升温至870℃,保温1小时后,水冷至室温;
D、然后在610℃的条件下进行回火,保温1小时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经本实施例热处理获得的舵杆的性能如下:抗拉强度为1010MPa,屈服强度为910MPa,延伸率16%,冲击吸收功(-20℃)为70J。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梧州运龙港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梧州运龙港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450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