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作检测镍离子的席夫碱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35008.0 | 申请日: | 2015-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36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周艳梅;黄齐;张君丽;周华;王恩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3 | 分类号: | G01N21/33;G01N21/78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1104 | 代理人: | 刘建芳,杨海霞 |
地址: | 475001***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作 检测 离子 席夫碱 探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探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玫瑰红B和2-乙酰基吡嗪为原料制备的席夫碱镍离子探针,该探针对水体中的镍离子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对细胞中的镍离子可以实现无损伤的检测分析,并具有潜在的追踪分析细胞以及组织中的镍离子的应用价值。
背景技术
镍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它作为重要的金属原材料,在工业中广泛应用于不锈钢行业。而作为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代谢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属镍几乎没有急性毒性,普通的镍盐毒性也比较低;但是羰基镍却能产生很强的毒性,吸入羰基镍会引起急性中毒,导致皮肤炎、呼吸器官障碍及呼吸道癌。因此,对细胞和组织中的镍离子的进行无损伤的检测分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席夫碱镍离子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探针对水体中的镍离子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对细胞中的镍离子可以实现无损伤的检测分析,并具有潜在的追踪分析细胞以及组织中的镍离子的应用价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作检测镍离子的席夫碱探针,该席夫碱探针以玫瑰红B、2-乙酰基吡嗪等为合成原料,命名为RWZ,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
上述的席夫碱探针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玫瑰红B溶解于无水乙醇中,滴加水合肼,加热回流2-4 h,蒸除无水乙醇,调节残留物的pH为9-10,产生的粉色沉淀物经过滤、洗涤,干燥即得玫瑰红B酰肼;
2)将玫瑰红B酰肼溶解于无水乙醇中,然后加入2-乙酰基吡嗪,搅拌回流反应8-10 h,反应结束后,旋转蒸发部分无水乙醇,冷却使其重结晶,过滤,粗产品再用无水乙醇重结晶,真空干燥后得到橘红色粉末产品。
具体的,步骤1)中,玫瑰红B与水合肼的摩尔比为1:0.8-1.6;步骤2)中,玫瑰红B酰肼与2-乙酰基吡嗪的摩尔比为1:1-2。
在制备过程中,无水乙醇用作溶剂。
上述的席夫碱探针用于检测镍离子。
进一步,上述的席夫碱探针用于检测水体中的镍离子。
进一步,上述的席夫碱探针用于检测细胞体内的镍离子。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特种功能的有机小分子席夫碱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席夫碱探针以玫瑰红B和2-乙酰基吡嗪等为原料,具有合成步骤简单等特点。该探针对水体中的镍离子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对细胞中的镍离子可以实现无损伤的检测分析,并具有潜在的追踪分析细胞以及组织中的镍离子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提供了探针与不同金属离子的紫外吸收光谱;
图2 本发明提供了探针与不同金属离子络合19 h前后的颜色变化照片;
图3 为本发明探针对不同浓度镍离子检测的紫外吸收图谱;
图4为本发明探针的紫外吸收强度与镍离子浓度的线性关系图;
图5 为本发明探针与镍离子络合的job’s plot图;
图6 本发明探针对细胞内的镍离子的检测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实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用作检测镍离子的席夫碱探针,该席夫碱探针以玫瑰红B、2-乙酰基吡嗪为合成原料,命名为RWZ,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
上述的席夫碱探针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5.0 mmol玫瑰红B溶解于30 ml无水乙醇中,滴加6.0 mmol的水合肼(纯度85%),加热回流4 h(溶液由深红色变为浅橙色),蒸除无水乙醇。向残留物中加入约50 mL的1 mol/L的盐酸溶液,然后缓慢加入约55 mL的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为9-10。将产生的粉色沉淀物过滤,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去离子水分别洗涤三次,干燥即得玫瑰红B酰肼;
2)将3.0 mmol(1.38 g)玫瑰红B酰肼搅拌溶解于40 ml无水乙醇中,然后加入约4.0 mmol(0.49 g)2-乙酰基吡嗪,搅拌回流反应9 h,反应结束后,旋转蒸除约3/4体积的无水乙醇,冷却使其重结晶,过滤,粗产品再用无水乙醇重结晶,真空干燥后得到约1.3 g橘红色粉末产品,产率77.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大学,未经河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350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