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视化助听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225582.8 | 申请日: | 2015-05-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77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 发明(设计)人: | 张景;田佳彬;许立富;卢坤;塔娜;饶柱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景 |
| 主分类号: | G02C11/00 | 分类号: | G02C11/00;G02B27/01;G02C11/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240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视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助听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以利用语音识别装置把语音转换为文字的可视化助听装置。
背景技术
听力障碍,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以及对声音的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而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习惯称为耳聋。只有听力严重减退才称之为聋,其表现为患者双耳均不能听到任何言语。而听力损失未达到此严重程度者,则称为听力减退。按耳聋的发生部位分类,可以分为传导性耳聋、感音性耳聋、混合性耳聋。凡病变局限于外耳和中耳,并影响导音功能者,均为传导性耳聋,如外耳和中耳的发育畸形、外耳道阻塞性疾病、中耳炎性或非炎性疾病、耳硬化等,都可引起传导性听力损。凡直接影响到末梢感受器、听神经传导途径和听中枢的各种病变,都可以造成感音性耳聋。中内耳病变同时存在,影响声波传导与感受所造成的听力障碍称为混合性耳聋。导致混合性耳聋的原因可以是一种病变同时损伤了耳的传音和感音系统,也可以是不同的疾病分别导致中耳和内耳或听传导通路的功能障碍所引起。按患病时间分类,可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先天性耳聋包括外耳道先天性闭锁、中耳或内耳畸形、妊娠期及围产期所致的各种耳聋。后天性耳聋包括外耳和中耳各种传导性聋,如外耳道后天性闭锁、化脓性中耳炎、外耳及中耳肿瘤、各种外伤及耳硬化症等;在感音神经性聋中,包括各种传染病所致的各种感音聋、药物中毒性聋、迷路炎、听神经瘤、听神经病、老年性聋以及精神因素所致的功能性聋等。
在耳聋的人群中,认识字的后天性耳聋人数也占着较大的比例。如何通过他们的识字能力,感觉到别人的说话内容,是助听装置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视化助听装置,可以利用语音识别装置把语音转换为文字。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眼镜片、鼻梁架、眼镜腿、旋转轴、显示器、线束、语音识别器、控制器,眼镜片、鼻梁架、眼镜腿固结在一起,旋转轴与镜片连接在一起,显示器与旋转轴连接在一起,语音识别器、控制器布置在眼镜腿上,显示器、语音识别器、控制器通过线束相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显示器为透光式液晶显示器,两块显示器对称分布在鼻梁架两侧。
更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语音识别器不但能够识别普通话,还能识别各种方言,并能把识别到的语音直接转换为文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语音识别器不但能够识别普通话,还能识别各种方言,并能把识别到的语音直接转换为文字,从而为后天性耳聋患者提供助听帮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眼镜片,2、鼻梁架,3、眼镜腿,4、旋转轴,5、显示器,6、线束,7、语音识别器,8、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眼镜片1、鼻梁架2、眼镜腿3、旋转轴4、显示器5、线束6、语音识别器7、控制器8,眼镜片1、鼻梁架2、眼镜腿3固结在一起,旋转轴4与镜片1连接在一起,显示器5与旋转轴4连接在一起,语音识别器7、控制器8布置在眼镜腿3上,显示器5、语音识别器7、控制器8通过线束6相连接;显示器5为透光式液晶显示器,两块显示器5对称分布在鼻梁架2两侧;语音识别器7不但能够识别普通话,还能识别各种方言,并能把识别到的语音直接转换为文字。
在本发明的实施过程中,当用户需要助听时,就可以把显示器5旋转到眼镜片1前,语音识别器7把识别到的语音直接转换为文字,通过控制器8把文字显示在显示器5上。显示器5为透光式液晶显示器,用户在看到文字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前方的路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景,未经张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255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