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初期雨水弃流雨水口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02336.0 | 申请日: | 2015-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63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黎晓林;刘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建华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04;E03F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初期 雨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初期雨水弃流雨水口,属于排水工程领域,特别涉及初期雨水分离的排水构筑物。
背景技术
城市雨水排放一般都是有组织排水,地面的雨水通过径流汇集排至雨水管道,再通过雨水管道系统排入自然水体。由于降雨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沥青油毡屋面、沥青混凝土道路、建筑工地等,使得初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油脂、悬浮固体等污染物质,因此,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通常超过了普通的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必须对初期雨水进行分离,将降雨初期的雨水分离出来排至污水管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经过一定的降雨过程,地面的污染物经雨水冲刷,降雨后期污染程度大幅度降低,再通过雨水管道排入自然水体,有效的保护自然水体的水质。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都未进行初期雨水分离处理,而是将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一同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将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设置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将初期雨水与后期雨水分离,将污染严重的初期雨水分离出来排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较洁净的后期雨水排入自然水体,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达到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水体水质的目的。现有技术的初期雨水是通过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将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分离,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是每隔一定距离分布在雨水管道上的,每个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将其汇水范围的初期雨水分离,排至污水管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期雨水再通过雨水管道排放至水体,这种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是在雨水管道内完成初期雨水弃流的。
设置在雨水管道上的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存在一个缺陷,每一级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汇水范围内有许多雨水接入口,即道路上有许多雨水口和用户支管接入,最上游的雨水接入口和靠近弃流装置的接入口,到达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的时间是不同的,如果按照最上游的初期雨水到达弃流装置控制工况转换,此时靠近弃流装置的雨水已经是后期雨水了,反之,如果按照靠近弃流装置的初期雨水到达弃流装置控制工况转换,最上游的初期雨水还未到达弃流装置,将被视为后期雨水一同排入水体污染环境。每一级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的间距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在实际应用中,初期雨水弃流装置不可能设置的太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一般是按照最上游初期雨水达到弃流装置控制,这样就会有大量的后期雨水被一同送至污水处理厂,加大污水处理厂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初期雨水弃流雨水口,雨水通过地面径流排入雨水口时就将初期雨水分离,弃流至污水管,初期雨水弃流雨水口工况转换后,进入雨水管道内的都是后期雨水,每个初期雨水弃流雨水口可根据其汇水范围分别调整工况转换时间。其有益效果为:在雨水收集的源头进行初期雨水弃流,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分离彻底,不会因工况转换控制时间较晚造成增加污水处理厂的负担,也不会因工况转换时间较早部分初期雨水排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有效地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水体的水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实现的:所述的初期雨水弃流雨水口,主要包括分流器10、井体20、箅子30。所述的分流器10设置井体20内,分流器10由雨水室1、污水室2、浮子室3组成,雨水室1的底部设有弃流孔4,弃流孔4将雨水室1和污水室2联通,雨水室1引出雨水管11,污水室2引出污水管12,对应弃流孔4处设有活门5,污水室2上部设有导流板13,导流板13坡向雨水室1,浮子室3内设有浮子6,浮子6通过连杆7与转轴8连接,转轴8与活门5连接。雨水室1和浮子室3之间设有调节板9,调节板9可以向雨水室1或浮子室3倾斜。连杆7上安装有调节杆14,调节杆14采用万能铰15与连杆7连接,调节杆14可以在连杆7上自由摆动。浮子6中间有一孔套在调节杆14上,浮子6可以在调节杆14上上下移动,调节杆14上部设有调节螺母16。污水室2与浮子室3之间的底部设有泄水孔17,对应泄水孔17的位置在浮子室3的一侧设有挡板18,挡板18与转轴8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建华,未经刘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023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