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85701.1 | 申请日: | 2015-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8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姜卫剑;邱宇晨;王端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06 | 分类号: | A61F2/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411400 湖南省湘***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脉瘤 血管 重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
背景技术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病。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部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其形如气球,壁极薄;一旦破裂,可导致颅内出血,顷刻间便有生命危险。脑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极高,首次破裂的死亡率高达20%~40%;再次破裂的死亡率更高,为75%。因此,为了防止脑动脉瘤破裂,降低死亡率,关键是要隔离脑动脉瘤与体循环的联系。目前,可采取的方法有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
这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较小的脑动脉瘤已经获得巨大成功。但治疗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的疗效仍然欠佳。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是指最大径分别大于20mm和25mm的脑动脉瘤,占所有脑动脉瘤的5~8%,女性稍多,发病高峰年龄为50岁~70岁,2/3发生在前循环,1/3发生在后循环。这类动脉瘤,在动脉瘤壁病理上呈现4型,代表了脑动脉瘤发生、发展和破裂的病理改变,A型为具有线性有序排列SMC的内皮化瘤壁;B型为具有排列紊乱SMC的增厚的瘤壁;C型为具有肌性内膜增生或机化腔内血栓的少细胞瘤壁;D型为血栓覆盖的少细胞极薄瘤壁。这类动脉瘤壁还可以有钙化或动脉粥样改变,瘤内及其附近有边支或穿支动脉,瘤腔通常有血栓。正是上述病理改变给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神经组织受压的占位效应,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远端动脉栓塞。这类动脉瘤的75%引起占位效应,27%~47%发生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发生远端栓塞引起脑梗或短暂性缺血发作。未治疗的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患者预后极差,2年死亡率68%,5年死亡率85%。死亡原因包括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组织进行性受压损伤和远端动脉栓塞。为此,业内的共识是这类动脉瘤预后极差,应当得到积极干预治疗。积极干预治疗有三个目的:①隔离动脉瘤,即将动脉瘤从体循环中隔离开来;②降低动脉瘤压迫效应;③防止发生远端栓塞。
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的传统积极干预手段是开颅手术,包括血管重建和血管解构手术两类。动脉瘤血管重建手术是指隔离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的手术。动脉瘤血管解构手术是指手术闭塞载瘤动脉有或无远端动脉搭桥的手术。这种结合搭桥的血管解构手术改变了动脉瘤的血流方式和血流矢力,导致动脉瘤内血流缓慢而形成血栓性闭塞,同时通过桥血管正向和逆向血流保证了动脉瘤远端脑组织的血液灌注,通过桥血管的逆向血流保证了瘤内或其附近的边支与穿支的血液灌注。与未治疗者相比,外科开颅手术改善了这类脑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达到了上述积极干预治疗的三个目的。尽管如此,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由于位置深、手术入路复杂、邻近有重要神经组织、瘤体或瘤颈有边支或穿支发出等,外科开颅手术的安全性问题仍然突出,致死、致残率分别为10%和38%。因此可见,手术死亡率和长期有效率尚未达到满意的水平,所以安全有效地治疗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仍然是血管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医师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开颅对身体的创伤极大,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患者年龄较大,抗手术风险能力较弱,且术后恢复较慢。而血管内介入治疗有其微创和术后生存质量高等优点。在近20年来,随着颅内动脉球囊和支架产品的开发、神经介入技术的进步以及DSA设备与软件的更新,非常大和巨大动脉瘤的另一种积极干预手段——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段得到较快发展。其中,随着可解脱栓塞弹簧圈产品的问世和快速发展,腔内介入栓塞疗法已经成为脑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治疗时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填塞在脑动脉瘤腔内,占据脑动脉瘤腔的部分位置,通过降低脑动脉瘤内血流压力而有效防止了脑动脉瘤破裂,导致动脉瘤内血流缓慢而形成血栓性闭塞,但采用这种手段会加重脑动脉瘤的占位效应。对于较小的动脉瘤,腔内介入栓塞治疗已经获得确切的疗效,但非常大和巨大动脉瘤腔内栓塞术的疗效仍然不能令人满意,虽然比起外科开颅手术,致死、致残率分别降为8%和17%,但其完全闭塞率仅为57%,复发率2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未经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57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用可调式腰部支撑器
- 下一篇:一种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