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稳定启闭的双转轴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74920.X | 申请日: | 2015-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202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04 |
发明(设计)人: | 洪进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洪进兴 |
主分类号: | F16C11/04 | 分类号: | F16C11/04;F16C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李林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稳定 启闭 转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稳定启闭的双转轴结构,尤指使用于双页式电子产品,可确保电子产品上盖朝向基座底面开启或是表面闭合的双转轴结构。
背景技术
按,现今掀盖式电子产品,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由基座以及上盖所组成,且部分掀盖式电子产品的上盖可翻掀至基座底面,让掀盖式电子产品可做为平板电脑使用,或是两片触控式屏幕组合而成的折迭式平板电脑,可平行展开使用。一般而言,此种可做为平板电脑使用的掀盖式电子产品,系利用双轴的转轴装置来达成其翻掀动作,此种转轴装置系利用轴筒枢接第一转轴以及第二转轴,而电子产品的上盖与基座分别接于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让上盖可翻掀至基座底面,或使上盖由基座底面盖合于基座表面。
目前,转轴装置的第一转轴与轴筒转动之间的转动方式可分为螺杆式、连杆式以及齿轮式等多种方式,但不论是何种方式,都是利用第一转轴转动时,强制带动轴筒绕行第二转轴,也就是第一转轴与轴筒绕行第二转轴为同时发生,此类转动方式的设计,主要是因为设计者无法控制第一转轴与轴筒转动的作动顺序以及作动角度,而利用强制带动使其同时发生,往往导致二转轴会承受非常大的应力,导致断裂的情形发生,尤其在转轴装置启始转动时更加严重,且由于二转轴是同时转动,二转轴长期使用下,转动角度所产生的偏差,容易发生卡死的情形,造成转轴装置无法使用。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相关业者所亟欲研发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启闭的双转轴结构,解决现有结构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稳定启闭的双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设置有:
一轴筒,该轴筒具有基部,基部上方表面形成有第一表面,下方表面形成有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一侧朝向另一侧弯折延伸有第一抵压部,第一抵压部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转轴空间,第二表面一侧朝向另一侧弯折延伸有第二抵压部,第二抵压部与第二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转轴空间,第一抵压部与第二抵压部的延伸方向相反;
一转轴组,该转轴组具有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第一转轴二侧分别形成有第一轴部与第一连接部,第一轴部枢接于轴筒的第一转轴空间,第一连接部位在轴筒一侧并连接有上盖,而第二转轴二侧分别形成有第二轴部与第二连接部,第二轴部枢接于轴筒的第二转轴空间,第二连接部位于轴筒一侧并连接有基座;
当上盖朝向基座底面翻掀时,上盖会带动第一转轴于第一转轴空间内依上盖翻掀方向转动,以及轴筒以第二转轴为轴心依上盖翻掀方向转动,且第一转轴的转动方向与第一抵压部由第一表面的延伸方向相反,轴筒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抵压部由第二表面的延伸方向相反,使第一转轴的第一轴部与第一抵压部之间所产生的摩擦阻力小于第二转轴的第二轴部与第二抵压部之间所产生的摩擦阻力;当上盖朝向基座表面翻掀时,上盖会带动第一转轴于第一转轴空间内依上盖翻掀方向转动,以及轴筒以第二转轴为轴心依上盖翻掀方向转动,且第一转轴的转动方向与第一抵压部由第一表面的延伸方向相同,轴筒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抵压部由第二表面的延伸方向相同,使第一转轴的第一轴部与第一抵压部之间所产生的摩擦阻力大于第二转轴的第二轴部与第二抵压部之间所产生的摩擦阻力。
所述稳定启闭的双转轴结构,其中:该轴筒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系成平面状,而转轴组的第一轴部表面剖设有第一定位平面,第二轴部表面剖设有第二定位平面。
所述稳定启闭的双转轴结构,其中:该第一转轴的第一轴部末端延伸有第一定位部,第二转轴的第二轴部末端延伸有第二定位部,而轴筒一侧设置有传动装置与连动件;传动装置具有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第一传动件表面中央处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孔系固定连接于第一定位部,且第一传动件表面于第一连接孔一侧凸设有第一限位柱,而第二传动件表面中央处设置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系固定连接于第二定位部,且第二传动件表面于第二连接孔一侧凸设有第二限位柱;连动件表面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孔与第二限位孔,传动装置的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分别位于第一限位孔与第二限位孔内,而第一限位孔靠近第二限位孔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抵持端,远离第二限位孔的端部形成有第二抵持端,且第一抵持端与第二抵持端的距离大于第一限位柱的外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洪进兴,未经洪进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49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