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旋转给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37554.0 | 申请日: | 2015-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457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1 |
发明(设计)人: | 康瑞泉;程红兵;计玉珍;孟娜;周榕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10 | 分类号: | C21C7/1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5 | 代理人: | 刘国智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旋转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料装置,属于RH真空精炼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真空旋转给料装置。
背景技术
RH钢液真空精炼装置由于其精炼功能强、处理能力强、处理周期短、处理后钢水洁净度高等特点,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炉外精炼装备。在布局紧凑、空间有限的炼钢车间内增设RH精炼装置或进行改造时,为节省空间和投资,往往会选择真空槽固定,热弯管移动的RH工艺布置形式。真空槽固定在平台上,热弯管根据需要移动,当更换真空槽时,与真空槽进料口相连的伸缩接头脱开,并和与之连接的下料溜管旋转一定的角度,才可以为真空槽的吊运提供足够的空间。
传统的下料溜管无法旋转,在RH加料系统称重设备调试或标定、称量错误等情况下,一般通过下料溜管上设置的真空密封分料翻板装置改变排料方向,从而将真空加料系统排放下来的合金料导入废料收集箱内,无法满足这种RH工艺布置形式下真空槽吊运空间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真空旋转给料装置,能够满足RH真空加料系统的下料溜管在工作位和待机位两个位置的需求,保证在真空状态下完成合金料的顺利输送,具有可旋转、运行灵活、使用方便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真空旋转给料装置,包括伸缩接头4,下料溜管3与伸缩接头4焊接固定,连接支架2将下料溜管3与真空旋转给料机1连接在一起,真空旋转给料机1通过支撑架14与平台固定连接。
所述真空旋转给料机1包括电机减速机11,电机减速机11与减速机安装座12通过螺栓连接,减速机安装座12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架14的一侧,电机减速机11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齿轮13,齿轮13与回转支承15外侧的圆柱齿啮合;所述回转支承15由内圈和外圈两部分组成,外圈为转动结构,内圈为固定结构,内圈与支撑架14通过第一螺栓组16固定连接,外圈通过第二螺栓组17与连接支架2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支架2的另一端与下料溜管3、旋转接头19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旋转接头19安装在支撑架14中部预留的空间内,旋转接头19通过螺栓与支撑架14和下料接管18连接,下料接管18与真空加料系统的出料管焊接在一起。
所述支撑架14上安装有两个行程开关组件6,撞块5焊接在连接支架2上,行程开关组件6与撞块5构成行程定位装置。
所述下料溜管3上设有加强筋板,以增强其刚性。
所述真空旋转给料装置的驱动方式还能够采用气动马达或者液压形式,传动方式还能够采用为链传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真空旋转给料装置具备旋转功能,可旋转至待机位,满足RH真空加料系统的下料溜管在工作位和待机位等两个位置的需求,便于工作位真空槽的更换。
2)本装置由回转支承带动通过法兰连接的旋转接头与下料溜管一起转动,使得本装置可以承受正负压,并解决了旋转密封的问题,保证在真空状态下完成合金料的顺利输送。
3)在RH加料系统称重设备调试或标定、称量错误等情况下,在本装置旋转至待机位后,即可将错误称量的合金料收集至废料收集箱内,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真空旋转给料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真空旋转给料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真空旋转给料机的主视图。
图4为真空旋转给料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真空旋转给料装置,包括伸缩接头4,下料溜管3与伸缩接头4焊接固定,连接支架2将下料溜管3与真空旋转给料机1连接在一起,真空旋转给料机1通过支撑架14与平台固定连接。所述下料溜管3上设有加强筋板,以增强其刚性。所述伸缩接头4是一种可伸缩的结构,设有三个气缸,合金加料期间,气缸伸出实现伸缩接头与真空槽系统进料口的连接;更换真空槽时,伸缩接头4的气缸缩回,伸缩接头4与真空槽系统进料口分离,使下料溜管3和伸缩接头4可以在真空旋转给料机1的带动下旋转,实现真空旋转给料装置在工作位和待机位之间的切换,满足设备的工艺要求。
参见图2、图3,支撑架14上安装有两个行程开关组件6,撞块5焊接在连接支架2上,行程开关组件6与撞块5构成行程定位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375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环保型淬火油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灰铁铸件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