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地震干涉成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34676.4 | 申请日: | 2015-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650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8 |
发明(设计)人: | 李磊;陈浩;王秀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11309 | 代理人: | 陈霁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震 干涉 成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微地震监测定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地震干涉成像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力压裂是目前实现非常规油气藏经济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微地震监测技术是实时水力压裂效果监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水力压裂等工程作业诱发的微弱地震进行监测,可以揭示压裂裂缝的空间尺寸及延展形态等,有助于优化压裂的施工设计和效果。
传统的井中微地震定位方法,需要进行有效事件的初至拾取,而这种方法可能存在拾取误差,从而产生定位误差,并且效率相对较低。地面微地震监测方法则由于信噪比极低,一般无法直接对微地震记录进行准确的初至拾取。近年来,人们借鉴地震勘探中的偏移方法,发展了一些无需拾取初至波的走时的成像类微地震定位方法。该类基于能量聚集或扫描的方法由于没有考虑震源机制对波形幅度及相位的影响,可能造成定位精度较低的情况。如逆时成像和绕射叠加分别对方向力源和双力偶源成像时,成像精度都明显受到震源机制的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常规的能量聚集或扫描方法在微地震资料处理中可能受震源机制影响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进行震源定位的微地震干涉成像方法,通过引入主事件,提高了定位分辨率,并对包含走时差信息的互相关道集求包络来解决微地震记录中的极性变化问题,以提高微地震定位精度,为水力压裂裂缝监测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地震干涉成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采用一定大小的网格,将地下模型进行离散,并在地下模型中设置n个检波器,n为自然数;
建立地下速度模型,根据所述速度模型,分别计算每个网格点到所述n个检波器的每个检波器的初至波的走时,获取走时表;
分别获取微地震的主事件在n个检波器中的第一记录信息,其中,第一记录信息包括微地震的主事件的初至波的走时以及波形;
分别获取微地震的目标事件在n个检波器中的第二记录信息,其中,第二记录信息包括目标事件的波形;
根据第一记录信息以及第二记录信息,对微地震的主事件和目标事件进行互相关计算,获取互相关值;计算与互相关值相对应的包络值,获取互相关包络道集,互相关包络道集包括主事件和目标事件之间的初至波的走时差值和目标事件的激发时刻信息;
在每一个网格点,按照特定的时间步长,设定不同的激发时刻值,对互相关包络道集进行加时窗干涉成像处理;
对加时窗干涉成像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剖面处理,获取不同剖面图像中的最大值;
对不同剖面图像的最大值进行比对,获取目标最大值。
优选的,目标最大值对应的时间和位置为微地震的目标事件的激发时刻和位置。
优选的,分别获取微地震的主事件在n个检波器中的第一记录信息具体包括:获取微地震的主事件在n个检波器的每个检波器中的初至波的走时以及波形,初至波的走时包括直达纵波的走时和直达横波的走时。
优选的,根据第一记录信息以及第二记录信息,对微地震的主事件和目标事件进行互相关计算,获取互相关值具体包括:
计算互相关值如下式所示:
其中,C(tc)为互相关系数,x(t)为第一记录信息中微地震的主事件波形的时间离散序列,y(t)为第二记录信息中微地震目标事件波形的时间离散序列,tc为微地震目标事件波形的时间离散序列的时间轴移位值,y(t-tc)为微地震目标事件波形的时间离散序列y(t)经过移位长度tc后的离散序列,t∈[1,N],tc∈[-N,N],N为每一个检波器中的地震波波形的时间长度。
优选的,计算与互相关值相对应的包络值具体包括:
计算包络值如下式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346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确定沉积地层古地貌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的北斗信号二次捕获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