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浆料涂覆法制备薄型热电池负极极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55015.2 | 申请日: | 2015-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817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邓亚锋;原勇强;魏华;李科;兰伟;崔益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08 | 分类号: | H01M4/08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9 | 代理人: | 李蕊 |
地址: | 6219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浆料 法制 备薄型热 电池 负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浆料涂覆法制备薄型热电池负极极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热电池是一次贮备电池,具有功率高、输出电流大、贮存时间长和环境适应性好等优点,是军事装备中应用最广泛、装备量最大的贮备电池;目前,国内热电池电极片均采用粉末压片工艺制备,即:将电极粉体材料均匀布洒在导电衬底上,再施压成型;由于粉体自支撑性差,导致极片不能做的很薄、大直径极片无法成型,这些已成热电池小型化的瓶颈。因此,研究热电池微型/薄型化极片制造技术,对国防工业具有重大意义。
热电池负极材料一般活性极高,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遇水剧烈反应发生爆炸,因此至今未见热电池负极浆料制备涂覆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热电池负极浆料制备薄型热电池负极极片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电池极片不能薄型化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浆料涂覆法制备薄型热电池负极极片的方法,包括:
(1)将热电池负极粉体材料、粘结剂和有机分散剂混合,以200-1500r/min的转速,搅拌30min-24h,得热电池负极均一浆料;
(2)将所述热电池负极均一浆料涂覆在导电衬底上,经干燥、固化、压制,得薄型热电池负极极片。
在热电池负极均一浆料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热电池负极粉体材料15-80%、粘结剂0.2-10%和分散剂15-80%。
所述热电池负极粉体材料为锂硅合金或锂铝合金。
所述粘结剂为环氧树脂、聚四氟乙烯乳液、聚偏氟乙烯、聚乙烯醇和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有机分散剂为烷酮类、烷烃类和烷醇类有机溶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烷酮类有机溶剂的通式为,CmHnNtOs,其中,m=4-10,n=7-12,t=1-3,s=1-5;所述烷烃类有机溶剂的通式为,CxHy,其中,x=5-12,y=7-20;所述烷醇类有机溶剂的通式为,CaHbOc,其中,a=2-5,b=4-8,c=1-3。
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热电池负极均一浆料在导电衬底上的涂覆厚度为20-500um,涂覆速度为0.1-50cm/min,涂覆环境为在湿度小于2%的环境或手套箱中。
在所述步骤(2)中,在真空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25-100℃,干燥时间为30min-24h。
在所述步骤(2)中,将干燥固化后的热电池负极极片在2-15Mpa下压制30s-5min,得薄型热电池负极极片。
所述导电衬底为石墨纸、金属箔、金属片或泡沫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首次提出了热电池负极浆料及其制备方法,使得由活性极高的热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成稳定的热电池负极浆料成为可能,并且正是由于制备得到的热电池负极浆料,才实现了薄型热电池负极极片的制备;较现有的粉末压片成型工艺,本方法制备的热电池负极极片厚度可减薄1/3~1/2,厚度在数十至数百微米范围内可调,比功率、比能量等电化学性能也得到大大提高,且成本较低、工艺简单,适合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为热电池小型/薄型化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对推动国防工业的发展具有极高价值。
2)本发明的热电池负极浆料是由于在热电池负极粉体材料中加入特定的有机分散剂和粘结剂,采用特定的工艺制备而成,均匀性好,稳定性高,成型性好;本发明的薄型热电池负极极片是将热电池负极均一浆料以特定的速度及厚度涂覆在导电衬底上形成,由于有导电衬底的支撑,该负极极片不受粉末支撑强度的限制,可制得大直径薄型极片;并且,该薄型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利用率高,内阻小,有利于制备更大功率的热电池。
3)本发明制备的薄型热电池负极极片环境适应性好,可在高过载、高冲击和高自旋等极端环境下使用,为特种武器弹药提供了电源解决方案,扩大了热电池的使用范围;激活速度更快,与同规格的采用粉末压制电极片的热电池相比,激活速度快1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550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