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炉停炉控制炉顶温度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510050490.0 | 申请日: | 2015-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30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唐顺兵;王红斌;李红卫;李夯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5/00 | 分类号: | C21B5/00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卢茂春 |
地址: | 030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炉 控制 炉顶 温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炼铁高炉领域,应用于无钟高炉,具体涉及高炉停炉炉顶温度的控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钢铁产能的激增和受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影响,我国一大批技术装备落后,环保差,能耗指标高和技术经济指标差的高炉被逐步淘汰,在这个过程中将有数以百计的高炉需要停炉停产,如何将这些高炉安全、顺利停下来,尤其是停炉过程中将炉顶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损坏炉顶设备和产生煤气爆炸事故,显得尤为重要。
高炉空料线停炉过程中,如果炉顶温度控制不当,很容易损坏炉顶设备和产生煤气爆炸事故。在停炉过程中,要根据炉顶煤气温度的变化来进行风量和炉顶打水量的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在停炉过程中控制炉顶温度,为安全停炉创造条件。
一种高炉停炉控制炉顶温度的方法,包括下述内容:
1、在现有的无钟高炉上增设下述设施:分别从无钟高炉标高32.7m15层冷却壁的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方位的缝隙上各插入高炉内1根水管,每根水管均安装有流量计、压力表、手动控制阀门,水管连接到炉体的第四层平台上的总水包,总水包通过水管连接到总进水管;
2、停炉过程预休风后,料线控制在10.0~13.5m;停炉过程某一方向炉顶温度不小于95℃;
3、停炉过程进行空料线操作:
(1)空料线过程中,炉顶温度按450~500℃控制,料线过拐点后,最高温度≤600℃,气密箱温度低于60℃,
(2)空料线过程中,炉顶温度按450~500℃控制,料线过拐点后,最高温度≤600℃,气密箱温度低于60℃,当炉顶温度高时,首先开大打水量1~2t/h,若炉顶温度仍高时,继续开大打水量到3~4t/h,或5~10t/h,最终可以开大到40.0~50.0t/h,详见下文表1。此时,若仍不能控制炉顶温度在规定范围内,则开始减风控制,一次减风50~100m3/min,其至减风到与炉容量一致为止。此时,若还不能将炉顶温度控制到要求范围内,则继续以每次开大炉顶打水量1~2t/h来控制炉顶温度。
(3)空料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预休风前空料线,料线深度≥10m;第二阶段:预休风后送风空料线,料线深度≥21.5m,边沿料面低于风口中心线。
本发明可以避免烧损炉顶设备和产生爆震、爆炸现象,据此来指导高炉停炉过程中炉顶打水量和炉顶温度的控制,为实现安全、顺利停炉提供生产实践依据,对实现安全,快速、顺利停炉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对现有的无钟高炉进行改进的示意图。
图中,1、炉体,2、水管,3、流量计,4、压力表,5、排污阀,6、进水阀,7、总水包。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本发明首先对现有的无钟高炉进行改进。即在现有的无钟高炉上增设下述设施。
图1所示,高炉停炉从风口平台总进水管上取水,水管直径为φ108mm×5mm,安装手动控制阀门、压力表、流量计,进入总水包7(φ220mm×5mm×1600mm),置于风口平台,从总水包7上引出四根出水管(φ57mm×5mm),分别安装手动控制阀门6、压力表4、流量计3、水管2通到炉体1的第四层平台上,分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从15层冷却壁(标高32.7m)缝隙上进入高炉内,作为本次停炉新增炉顶打水系统的进水,总水包要安装排污阀5。
停炉过程炉顶温度和打水量的控制操作参数见表1。
表1:高炉停炉过程炉顶温度控制及运行参数
在预休风后,送风停炉过程中,炉顶打水速度是40.0~60.0t/h,炉顶瞬时最大打水速度是80.0t/h,
空料线第一阶段:预休风前空料线;
空料线第二阶段:预休风后送风空料线;
控制炉顶顶温方法
(1)降料线初期,采用炉顶原打水装置控制顶温,再根据顶温情况,使用新的炉顶打水装置进行打水降温。
(2)全开打水装置仍控制不住顶温,依次采用减风、撤风温的办法。
(3)预休风完毕送风前,新增打水枪插入,即开氮气进行冷却、并小开水量冷却打水枪。
(4)预休风完毕送风后,顶温控制先用新系统进行打水,尽可能使炉顶四点温度接近。
(5)当顶温继续升高时,逐渐加大原打水枪水量,根据四点温度,确定使用各支枪的水量大小。
注意事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504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