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直流输电换相能力的大容量半控型子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27207.2 | 申请日: | 2015-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6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华;赵成勇;郭裕群;郭春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515 | 分类号: | H02M7/51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直流 输电 能力 容量 半控型子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直流输电换相能力的大容量半控型子模块,属输配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网换相高压直流输电(Line-Commutated-ConverterHighVoltageDirectCurrent,LCC-HVDC)凭借其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有功功率快速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其采用不能自关断的晶闸管作为换流器件,需要一定强度的交流系统提供换相电压,这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突出表现为换相失败问题。
在换相过程刚结束时,若刚退出导通的阀在反向电压作用的一段时间内未能恢复正向电压阻断能力,或换相过程未能结束,则电压转向后,被换相的阀将向原来预定退出导通的阀倒换相,发生换相失败。
面对传统直流输电换相失败问题,有文献从系统控制策略方面进行研究,有文献从换流器外部拓扑进行研究,很少从LCC换流器内部结构对其进行改进,改善其换相过程。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传统直流输电换相能力的拓扑,使得LCC-HVDC能够防御住大部分对称及不对称故障,有效地降低了换相失败发生概率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适用于串入LCC-HVDC阀臂的大容量半控型子模块拓扑结构。它由晶闸管和电容器构成,从提高LCC-HVDC系统阀臂电压可控性角度增大换相电压裕度。
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解决方案为:
一种串入半控型子模块的LCC-HVDC拓扑结构,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拓扑结构为在六脉动换流器的阀臂上串联半控型子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半控型子模块包括电容和依次连接的由晶闸管组成的器件组。
进一步的,所述器件组的数目为二;所述晶闸管的数目分别为二;
进一步的,所述器件组的器件组一的晶闸管由连接端P到连接端N依次是器件组一的晶闸管一的阳极,器件组一的晶闸管一的阴极,器件组一的晶闸管二的阳极,器件组一的晶闸管二的阴极,所述器件组的器件组二的所述的两个晶闸管的布置顺序与期间组一的相同;
所述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器件组一的两个晶闸管之间和所述器件组二的两个晶闸管之间。
进一步的,电流从连接端P流向连接端N时,所述半控型子模块的工作模态包括:
A、工作模态1,电流通路为:连接端P-器件组一的晶闸管一-电容-器件组二的晶闸管二-连接端N;
B、工作模态2,电流通路为:连接端P-器件组一的晶闸管一-器件组一的晶闸管二-连接端N或者连接端P-器件组二的晶闸管一-器件组二的晶闸管二-连接端N;
C、工作模态3,电流通路为:连接端P-器件组二的晶闸管一-电容-器件组一的晶闸管二-连接端N。
进一步的,当子模块电容电压低于初始给定值时且阀臂处于开通过程(阀臂从关断到导通过程)时,子模块运行于工作模态1;
当阀臂处于交流系统正常或故障时的非关断过程且电容电压满足初始给定值时,子模块运行于工作模态2;
当交流系统故障且阀臂处于关断过程(阀臂从导通到关断过程)时,子模块处于工作模态3。
进一步的,当所述半控型子模块处于所述工作模态一时,若其电容电压达到额定值,则立刻切换为工作模态二,使电容被旁路,电容电压保持不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LCC-HVDC拓扑结构,适用于传统高压直流输电,可以降低直流输电发生换相失败的概率,提高了交直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2、本发明提供的LCC-HVDC拓扑结构,在换流阀正常工作时电容器不投入使用,延长电容使用寿命,同时不会产生谐波。
3、本发明提供的LCC-HVDC拓扑结构,在包括换相失败在内的各工况下不会对换相过程造成负面影响,也不会因电容的接入给LCC换流器带来过压问题。
4、阀臂串入大容量半控型子模块的LCC-HVDC能够防御住大部分对称及不对称故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输出电压灵活可控的大容量半控型桥式子模块拓扑结构,串联于LCC-HVDC各相阀臂,根据系统不同的运行工况,动态调节子模块的工作状态,实现在交流系统故障时为LCC换相提供辅助换相电压,弱化LCC-HVDC对交流系统的依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大容量半控型子模块拓扑结构;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子模块的三种工作模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272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