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26055.4 | 申请日: | 2015-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40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高凤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瑞鑫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5/00 | 分类号: | G01K1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9 | 代理人: | 程笃庆,黄乐瑜 |
地址: | 239300 安徽省滁州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温度传感器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温度传感器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多种传感器当中,温度传感器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在社会中的所占比例大大超过了其它类型的传感器,其中多数温度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是半导体热敏电阻,因为在工作区域范围之内,半导体热敏电阻具有其它元件所不具有的灵敏度。
温度传感器中热敏电阻阻值会随着外部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对此类温度传感器的传统检测方法主要是水检或者油检法(根据需要加热的温度范围选定),即将温度传感器放置在不同温度的液体条件下,同时用万用表检测温度传感器两端子间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电阻值,然后将标准值和检测到的电阻值相比较,进而达到检测的目的。上述检测温度传感器的方法不仅浪费检测时间,加重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都低,在实际生产中不能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系统,结构简单,不仅节省了检测时间,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系统,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传送带,传送带两端分别设有主动辊和从动辊,主动辊由第一驱动装置驱动,在主动辊和从动辊之间设有位于传送带中部的检测室;传送带上侧、下侧分别设有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均通过紧固件与传送带连接,第一固定座靠近主动辊一端,第二固定座靠近从动辊一端,第一固定座距检测室的距离与第二固定座距检测室的距离相等,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上均固定待检测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设有上检测腔和下检测腔,上检测腔、下检测腔通过对称设置在传送带两侧的连接通道相连,检测室顶部、底部均设有插入上检测腔、下检测腔的热电偶传感器,检测室顶部、底部均设有通向上检测腔、下检测腔内的热风进管;上检测腔、下检测腔均设有穿过传送带的通孔,沿传送带的运动方向,在分别穿入、穿出上检测腔、下检测腔的检测室外侧均固定堵风门,堵风门由第二驱动装置驱动将检测室封闭。
优选地,上检测腔、下检测腔、连接通道的内侧壁均设有保温层。
优选地,热电偶传感器分别位于上检测腔顶部中心位置、下检测腔底部中心位置,待检测温度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位于同一竖直线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主动辊停止转动。
优选地,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上均设有用于固定待检测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孔,安装孔侧壁设有固定待检测温度传感器的压紧件。
优选地,压紧件为固定在安装孔侧壁上部的压簧,压簧在自由状态下将待检测温度传感器分别固定在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上。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系统,传送带贯穿检测室,并且检测室设置在传送带中部,检测室内设有上检测腔和下检测腔,上检测腔、下检测腔通过对称设置在传送带两侧的连接通道相连,上检测腔、下检测腔均设有穿过传送带的通孔,沿传送带的运动方向,在分别穿入、穿出上检测腔、下检测腔的检测室外侧均固定堵风门,堵风门由第二驱动装置驱动将检测室封闭,防止检测室热量损失。传送带上设有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分别位于传送带上侧和下侧,第一固定座靠近主动辊一端,第二固定座靠近从动辊一端,第一固定座距检测室的距离与第二固定座距检测室的距离相等,实现在传送带上一次完成两个待检测温度传感器的检测,节省了检测时间,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系统中检测室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系统中检测室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瑞鑫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瑞鑫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260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