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质工具、镀锌工具遗留印迹现场快速显现与增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18897.5 | 申请日: | 2015-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459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发明(设计)人: | 杨瑞琴;邢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117 | 分类号: | A61B5/117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廖元秋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质 工具 镀锌 遗留 印迹 现场 快速 显现 增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法庭科学金属遗留痕迹鉴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人体皮肤表面铁质工具、镀锌工具遗留印迹的现场快速显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涉恐案件以及由矛盾激化导致的冲突案件不断增加,给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带来的巨大的损失。枪支、管制刀具等金属工具是这些案件中最为常见的武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鉴定方法,目前只能依靠侦查措施在犯罪嫌疑人处找突破口,但若犯罪嫌疑人矢口否认,将使案件陷入僵局。因此,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接触过这些金属工具,即认定现场金属工具与犯罪嫌疑人的关联性成为案件侦破的关键。
根据埃德蒙·洛卡德的物质交换原理,若作案人的手面与金属客体有过接触,则势必在它们之间发生物质交换,即作案人的指纹会遗留在金属客体上。与此同时,金属客体释放出的微量金属成分也会转移到作案人的手面上。法庭科学研究人员已经对指纹进行了近百多年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对作案人皮肤表面金属遗留印迹及微量金属成分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此外,枪弹痕迹、工具痕迹检验技术是案件中金属工具的常规检验、鉴定方法。枪弹痕迹检验的通常做法是提取案件现场的弹头、弹壳,通过检验遗留在上面的枪弹痕迹推断发射枪种、射击距离、认定发射枪支。工具痕迹常常利用工具痕迹来推断工具种类、缩小侦查范围并为串并案件提供依据。但是由于工具种类繁多,并且当工具与承载客体接触时,接触的位置、角度、方向、大小随机性较强,因此利用工具痕迹推断工具种类是鉴定人员普遍认为较为棘手的问题。总的来讲,工具痕迹和枪弹痕迹检验只能认定痕迹与工具之间的关联性、初步还原案件现场,除非工具种类具有特异性,否则将不能间接地认定工具与作案人的关联性。若能够通过侦查手段筛查出若干犯罪嫌疑人,就可以在其手掌面上喷洒显色试剂,并通过有色印迹所反映出的外观形状与细节特征,判断出工具的种类,进而确定犯罪嫌疑人与特定工具的关联性。
对于涉枪案件而言,除了在射击弹头、弹壳上寻找枪弹痕迹外,对射击残留物检验(GSR)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它的常规程序是收集犯罪嫌疑人手上或衣物上的射击残留物微粒,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其进行有机、无机成分分析、微粒形态、大小分析,从而判断其是否击发过枪支。但射击残留物与手面以及衣物的结合力不强,容易造成对其他部位的污染,导致即使在嫌疑人手上发现了射击残留物也不必然证明其击发过枪支。此外,射击残留物检验是一项只能在实验室进行的既昂贵又费时的工作。以上情况,可以利用显色剂对犯罪嫌疑人与枪支可能的接触部位进行检验,方法简单易行。不仅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与枪支的关联性,甚至还可以反映作案人作案时的持枪方式,因此,对于确定作案人、推断案件性质、现场重建意义重大,并且作为法庭证据更有说服力。
根据物质交换原理,当嫌疑人与金属工具发生接触后,会在接触部位遗留微量金属成分,显色试剂会与这些微量金属形成有色络合物,从而反映出金属工具的外形和细节特征。
目前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利用L-抗坏血酸将Fe3+还原成Fe2+,然后利用显色试剂3-(2-吡啶基)-5,6-二苯基-1,2,4-三嗪(简称“PDT”)或2,4,6-三(2-吡啶基)-1,3,5-三嗪(简称“TPTZ”)与Fe2+发生反应,生成稳定的有色络合物,在自然光下可观察到与皮肤表面存在明显的颜色反差,能够分辨铁质工具的外形和细节特征。此前,本申请人根据此原理,申请了名为《人体皮肤表面金属遗留印痕快速显现的乙醇溶液方法》(专利号ZL201310158646.8)的发明专利。它主要是由五种亚铁离子乙醇溶液显色剂组成,显现的印迹对比度强、成本较低、无毒。但其在铁质客体显色试剂只能与Fe2+反应,在喷洒显色试剂之前还需喷洒还原剂L-抗坏血酸溶液将Fe3+还原成Fe2+。该方法操作步骤复杂,且还原剂会对Fe2+与显色试剂的络合产生干扰。与此同时,虽然刑事、民事案件中铁质工具被使用的频率最高,但还有大量的镀锌工具经常在案件中出现。此外,作案人接触金属工具的持续时间少于1分钟或接触与显现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7小时,都会使印迹使印迹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使得上述方法的应用受到局限。因此,寻找一种皮肤表面金属遗留印迹强度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未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188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