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厚煤层大采高沿空留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18346.9 | 申请日: | 2015-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322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9 |
发明(设计)人: | 韩昌良;张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41/18 | 分类号: | E21C41/18;E21F15/04;E21F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层 大采高沿空留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沿空留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适应于井巷支护工程领域的厚煤层大采高沿空留巷方法。
背景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留煤柱护巷方式,沿空留巷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如提高采出率、减少巷道掘进率、促进瓦斯治理、消除应力集中、改善采煤工作面的作业环境等等。在非再生能源迅速减少的背景下,提高能源资源采出率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沿空留巷技术的显著优势之一即是通过减少遗留煤柱,大幅提高采区煤炭的采出率,减少资源浪费。目前该技术已在薄煤层和中厚煤层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厚煤层开采中,沿空留巷技术尚未得到突破。其原因在于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开采后,留下较大的空间,因而顶板垮落的范围广、运动的幅度大、扰动的程度强,留设在采空区边缘的沿空巷道难以在采动过程中保持稳定,很快就会出现片帮、冒顶甚至是断面闭合的剧烈矿压显现。沿空留巷的核心技术是巷旁充填,在大采高条件下,巷旁墙体会发生纵向压缩、横向滑移甚至是歪斜等多种运动形态,若要既满足充填墙体对顶板的支护作用,又保证充填墙体自身的稳定,就需要构筑尺寸较大的墙体。这又存在如下四个问题:(1)大尺度充填墙内外温差较大,将产生较高的温度应力,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就产生破坏,支撑效能低下;(2)充填工序繁琐,占时较长,影响工作面的正常采煤作业;(3)用料过多,拌料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使作业环境恶化;(4)设备、材料、人力投入较多,成本过高。有少数矿区曾尝试对常规沿空留巷技术进行相应的强化后应用到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中,多因效果不佳而停止应用。
我国煤炭多属煤层群赋存条件,一个煤层的开采必将会对其它煤层造成影响,尤其是采后遗留煤柱上下的集中应力,更是采掘空间安全的隐患,当采用沿空留巷技术时,遗留的巷旁墙体也会造成一定范围的应力集中,对邻近其它煤层的安全开采带来极大干扰。
总之,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剧烈,沿空留巷维护难度较大,目前尚没有形成能够适应于这种条件的沿空留巷方法,更无法消除巷旁墙体的应力集中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厚煤层大采高沿空留巷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厚煤层大采高沿空留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开采上区段采煤工作面之前,开掘上区段采煤工作面的运输巷、轨道巷和切眼,以及下区段采煤工作面的下区段采煤工作面轨道巷和下区段采煤工作面切眼,构成上区段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
b.在上区段采煤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在靠近下区段采煤工作面的一侧,紧跟上区段采煤工作面沿采空区的边缘安置柔性模袋,向柔性膜袋内注入高水材料,砌筑一道内置通气管路的充填墙体作为巷旁支撑墙体,形成沿空留巷,同时以同样的方式在巷旁支撑墙体的采空区一侧砌筑第二道充填墙体作为压力缓冲墙体,巷旁支撑墙体与压力缓冲墙体之间的间隔距离为L,间隔距离L为老顶周期来压步距的0.5~0.8倍;
c.随着上区段采煤工作面向前推进,并在其后方形成足够的充填空间时,重复步骤b,直至上区段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
d.按照步骤a的方式,在开采下区段采煤工作面前,开掘新的下一区段采煤工作面的轨道巷和切眼,开采下区段采煤工作面时沿空留巷成为该工作面的运输巷,构成下区段采煤工作面的通风系统,开采期间在下区段采煤工作面的下区段采煤工作面轨道巷中实施沿空留巷;
e.按照步骤b的方式,在下区段采煤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沿采空区的边缘安置柔性模袋,并向柔性膜袋内注入高水材料,砌筑新的充填墙体,形成新的沿空留巷,同时将工作面后方的上区段巷旁支撑墙体以及压力缓冲墙体表面的柔性膜袋去除;
f.下区段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向上区段巷旁支撑墙体以及压力缓冲墙体的通气管路内泵送二氧化碳气体,使其碳化分解,实现充填墙体的自消除;
g.周而复始,接续完成新的下一区段采煤工作面回采。
所述的上区段采煤工作面和下区段采煤工作面沿空留巷一侧的采高与沿空留巷高度相等,沿空留巷一侧采高的控制范围S为充填体宽度的1.2~2.0倍。
所述的巷旁支撑墙体的高度与巷道高度相同,宽度为采高的0.5~1.5倍;所述的压力缓冲墙体的高度与采高相同,宽度为采高的0.2~1.0倍。
所述的通风管包括通气管,通气管的前端为螺纹管,后端为可与前端配合的螺纹套管,通气管上间隔套装有多个交叉布置的通气支管,通气管和通气支管的表面分别开有多个通气孔。
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183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