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孔轴配合零件能否渗锌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13547.X | 申请日: | 2015-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40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孔令飞;上官洛奎;张绪忠;高杨;沈云霄;刘旭科;王威;李海燕;韩慧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治清华机械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D21/00 | 分类号: | G01D21/00;C23C2/06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4109 | 代理人: | 崔雪花 |
地址: | 0460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配合 零件 能否 方法 | ||
1.一种确定孔轴配合零件能否渗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顺序判断:
1)零件适用性确定
①渗锌后不存在降低材料强度的隐患的零件;
②对渗锌后粗糙度值的要求不小于3.2的零件;
③要求的公差范围不小于N的零件,N=2nZ+设备的尺寸加工精度;
2)满足步骤1)的条件的零件,计算M值,其中M= n×(Z+δ+Ra后);对于最小配合间隙不小于M的零件,能进行渗锌;
3)满足步骤1)的条件而最小配合间隙小于M的零件,需要通过以下处理使其能够渗锌,
①零件渗锌前在设计尺寸的基础上预留尺寸余量,预留尺寸余量值为nδ;
②零件渗锌前的公差在零件要求的公差的基础上进行缩减,其中公差上偏差减小nZ,下偏差增加nZ;
③零件渗锌前表面粗糙度加工至不大于Ra前;
上述所有步骤中,
n为尺寸或配合中与渗锌面相重合的尺寸界线数量;
Z为渗锌后渗锌层厚度均匀性值;
δ为渗锌层厚度;
Ra前为渗锌前粗糙度;Ra后为渗锌后粗糙度;二者的值见表1
选取方法示例:要求渗锌层厚度为30μm的零件,零件粗糙度要求为3.2,则渗锌前应将渗锌面的粗糙度至少加工至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治清华机械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长治清华机械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1354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