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眩后视镜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10452.2 | 申请日: | 2015-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86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宇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08 | 分类号: | B60R1/08;G02F1/1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00 | 代理人: | 赵郁军,程凤儒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视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后视镜有关,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防眩后视镜。
背景技术
按,现今汽车已为最重要的交通、代步工具,而为避免后方车辆或外部环境因强光射入而使车用后视镜产生反射光而使驾驶者产生眩光现象而影响行车安全,越来越多车辆上会安装具防眩功能的后视镜。
随着车辆数量不断增加,造成行车环境日益恶化,尤其在太阳强光照射下,后视镜会反射极强的光线,使驾驶者产生眩光现象而不易看清路况,或者在夜间或光线微弱的环境下,后方车辆的强光照射于后视镜上将造成汽车驾驶者产生刺眼感受而无法看清路况,容易造成交通意外。为改善此一缺失,众家厂商便发展出各式具有防眩功能的后视镜模组。
如中国台湾专利M309528、533153、I265972所揭示的,即为具有防眩功能的后视镜。然而,已知后视镜例如使用电致变色材料或电解液层来达成光线的控制效果,除了材料价格较贵之外,整体价格较为昂贵,且在反应速度上亦较慢(大约6至7秒或更久),因此作为防眩后视镜之用时非臻理想,存在着亟待改善的缺弊。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防眩后视镜,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后视镜,可有效地依据光线的强弱而调整反射效果,能有效地降低反射眩光;可大幅降低整体厚度及驱动电压,更易驱动且节能省电;且可以方波交流电进行驱动,可提升反射清晰效果并降地眩光,大幅增加行车安全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眩后视镜,包括:一导电反射层,可导电且具有一反射面;一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PDLC)层,位于该反射面的一侧而设于该导电反射层上,包含有多数间隔物,该间隔物的径向尺寸为2至18微米(μm)之间;一第一透光导电(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CO)层,设于该PDLC层上;一透光基板,设于该第一透光导电层上;一封边,将该PDLC层环封于该导电反射层与该第一透光导电层之间;其中,多数间隔物至少部分抵接于该导电反射层及该第一透光导电层。
进一步的,
所述导电反射层及第一透光导电层相对于所述PDLC层错开设置且部分显露。
所述导电反射层包括一金属片及一第二透光导电层,该金属片的一侧设有所述反射面,该第二透光导电层设于所述反射面上。
所述金属片为铝片。
所述第一透光导电层为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掺杂铝的氧化锌薄膜。
所述间隔物的径向尺寸为5至10微米之间。
在所述PDLC层中,所述间隔物的含量为0.4%至2.0%。
于所述导电反射层相反于所述反射面的一侧设有一背板。
所述透光基板为玻璃或PET基板。
防眩后视镜还包括一交流电源电路,该交流电源电路与所述导电反射层及第一透光导电层电性连接,该交流电源电路供产生一方波交流电供应至所述导电反射层及第一透光导电层。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可有效地依据光线的强弱而调整反射效果,能有效地降低反射眩光,大幅降低整体厚度及驱动电压,更易驱动且节能省电,且可以方波交流电进行驱动,提升反射清晰效果并降地眩光,大幅增加行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的剖面图。
图3及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交流电源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交流电源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可能的实施例,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畴,事先声明。
请参考图1至4,其显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发明的防眩后视镜1包括一导电反射层10、一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PDLC)层20、一第一透光导电(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CO)层30、一透光基板40及一封边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宇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威宇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104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