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琴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009349.6 | 申请日: | 2015-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66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辉;周和明;王涛;罗兆麟;王俊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G10D1/00 | 分类号: | G10D1/00;G10D3/02 |
| 代理公司: | 沈阳维特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21229 | 代理人: | 甄玉荃 |
| 地址: | 110034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乐器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合琴。
背景技术
个性较强是中国民族各乐器之间的合奏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振动源是乐器表现其音色与音质个性的重要标志,现有的民族乐器,因发音振动源的不同,合在一起演奏时,各种乐器之间音波相互碰撞,音色难以统一,比如,拉弦乐器,以皮膜为主要振动源,演奏出来的旋律温婉绵长,善于表现歌唱性旋律;弹拨乐器以梧桐板为振动源,弹奏出来的旋律清脆颗粒感强;现有的西洋低音乐器以云杉板为振动源,弹奏出来的旋律雄厚扎实,因此三种不同类型的乐器结合在一起进行演奏时,三类独具个性的振动源同时振动,音色和音质得不到完全融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将三种不同类型的音色同时在一个共鸣腔内通过振动与反射,融合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独奏或合奏均能取得音乐交响性的效果的合琴。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合琴,该乐器包括共鸣箱、琴杆、琴码、拉弦板、音板、琴弦、琴轴、出音口、琴头、琴枕;琴杆与共鸣箱固定连接,拉弦板固定在共鸣箱的下端,琴轴固定在琴杆的上端的琴头上,琴弦一端固定在琴轴上,琴弦通过琴枕的支撑,另一端固定在拉弦板上,所述共鸣箱由音板、侧板以及背板组成,所述音板以中线为分界线,一侧为梧桐板、另一侧为云杉板,在音板上部以中线对称嵌入圆形皮膜,出音口设置在梧桐板和云杉板连接的中线上,皮膜下方位置;所述琴码为三脚结构,脚I、脚II与脚III,脚I、脚II以中线为对称设置分别抵在梧桐板和云杉板上,脚I、脚II设置于出音口下方,脚III位于皮膜的圆心。
进一步地,所述皮膜面积占音板面积的1/3~1/2之间。
进一步地,脚I、脚II与中线的连线交点距离出音口与中线交接最低处3~10cm。
进一步地,出音口设置在梧桐板和云杉板连接的中线上,出音口与中线最高处交接点处于皮膜下方1~2cm处。
进一步地,出音口的两端距离侧板1.4~1.6cm左右,出音口的两端的宽度占两端点连线所在音板上的宽度的2/3长度。
进一步地,皮膜嵌入至圆筒结构内,固定在圆筒的一端面,所述圆筒置于共鸣箱内,圆筒的另一端抵住背板,在圆筒侧面开传声孔。
进一步地,脚I或脚II相对音板垂直面的倾角为1~5°,脚III相对音板垂直面的倾角为20~50°。
进一步地,脚III相对音板垂直面的倾角最佳为45°。
进一步地,琴杆固定在共鸣箱上端,琴杆上粘贴指板,琴弦为4根。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从审美符合传统民族乐器的要求,乐器中最重要的振动源,三个振动源在演奏时能同时振动,三种不同类型的音色同时在一个共鸣腔内通过振动与反射,融合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独奏或合奏均能取得音乐交响性的效果。
同时结合琴码的结构使得所有振动单体得到充分振动,振动的同时,各单体之间产生共振,达到更理想音效。
圆筒结构皮膜结构通过圆筒传到皮膜的振动,音波带动背板产生振动,音板与背板相互之间构成音波的折射或反射,达到整个共鸣箱体的彻底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不带有琴码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师范大学,未经沈阳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093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