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回程设计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02213.2 | 申请日: | 2010-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818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季庭方;W·陈;D·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36/00 | 分类号: | H04W36/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张立达;王英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无线通信 系统 中的 中继 回程 设计 方法 装置 | ||
这里描述了促进实现用于中继回程的设计方案的技术,以支持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的移动性的系统和方法。根据这里的各个方面,提供了能够使用和支持使用移动中继站以促进在各施主小区之间实现移动中继站的切换的技术。具体而言,这里提供了用于与移动中继站的移入或移出相关联的中继回程控制信道分配、移动中继站的接入/回程资源划分以及与中继切换相关联的服务质量(QoS)需求的管理的技术。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0年8月12日、申请号为201080035583.1、发明名称为“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回程设计的方法和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受2009年8月12日提交的、题目为“SYSTEMS AND METHODS OF RELAYBASE STATION BACK HAUL”的美国临时申请No.61/233,270的优先权。上述申请以引用方式将其全部内容并入到本文。
技术领域
概括地说,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更具体地涉及用于管理无线通信环境中的中继节点的移动性的技术。
背景技术
已广泛地部署无线通信系统以提供各种通信服务;例如,通过这些无线通信系统可以提供语音、视频、分组数据、广播以及消息服务。这些系统可以是多址接入系统,后者通过共享可用的系统资源能支持用于多个终端的通信。这种多址系统的例子包括:码分多址(C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和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
通常来说,无线多址通信系统能够同时支持多个无线终端的通信。在这种系统中,每一个终端都能够经由前向和反向链路上的传输与一个或多个基站进行通信。前向链路(或下行链路)是指从基站到终端的通信链路,而反向链路(或上行链路)是指从终端到基站的通信链路。可以通过单输入单输出(SISO)、多输入单输出(MISO)或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来建立此通信链路。
在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节点和/或其它适当的网络节点可以用于增强演进节点B(eNB)和该eNB所服务的各用户设备单元(UE)之间的通信。例如,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和/或其它适当的重传方案的情况下,中继节点可以检测eNB和UE之间的通信,并按照需要来帮助向UE进行重传。
此外,在一些网络实现中,可以将中继节点实现成移动的,其中移动中继节点可以通过各eNB,以为与该中继节点相关联的各UE提供基本上连续的通信服务。但是,如果在从源eNB到目标eNB的切换过程期间,中继节点经历问题,则可能发生对于相关联的UE的服务下降,甚至达到完全的服务中断。因此,期望在对相关联的用户具有最小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对遍布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节点的移动性进行管理的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对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这些方面的简单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对所有预期方面的详尽概述,其既不是要确定这些方面的关键或重要组成元素也不是描绘这些方面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所公开方面的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呈现的详细说明的前奏。
根据一个方面,这里描述了一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同与相关联的中继节点相对应的接入/回程资源划分有关的信息;检测所述相关联的中继节点到目标小区的请求的切换;以及,向与所述请求的切换有关的所述目标小区指示所述接入/回程资源划分,以使能在所述目标小区处根据所述接入/回程资源划分来划分接入资源和回程资源。
这里描述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与中继节点有关的数据和与所述中继节点相对应的接入/回程资源划分。此外,所述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处理器,其用于检测所述中继节点到目标小区的请求的切换,以及向与所述请求的切换有关的所述目标小区指示所述接入/回程资源划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高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022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