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在不同网络之间协调资源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83715.6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060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石聪;T·艾尼斯;李根;张璋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8 | 分类号: | H04W72/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康泉;宋志强 |
地址: | 瑞典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不同 网络 之间 协调 资源 方法 装置 | ||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中央协调节点处的用于在通信地连接到中央协调节点的多个操作网络之间协调资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从多个操作网络报告的空白确定相关信息,并且至少基于空白确定相关信息来确定用于多个操作网络中的至少一个操作网络的空白模式。该方法还包括向多个操作网络中的至少一个操作网络分发空白模式。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非限制性和示例性实施例一般性地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在不同网络之间协调资源的方法和装置,特别是用于毫米波MMW网络。
背景技术
本节介绍可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各方面。因此,本节的说明将以此为基础进行阅读,而不应当被理解为对什么属于现有技术中或者什么不属于现有技术的认可。
移动宽带继续驱动对无线电接入网络中更高总体业务容量和更高的可实现的端用户数据速率的需求。未来的几个应用场景将在局部区域中需要高达10Gbps的数据速率。对于非常高的系统容量和非常高的端用户数据速率的需求可以由如下网络满足:其中接入节点之间的距离从室内部署中的几米到室外部署中的大约50m,即基础结构密度远高于当今最密集的网络。提供高达10Gbps及以上的数据速率所需的宽传输带宽只能从毫米波段的频谱分发配中获得。通常用阵列天线实现的高增益波束形成可以用于减轻在较高频率下的增加的路径损耗。
MMW网络具有一般来说使共享频谱下的操作有前景的许多属性。由于较高频率的天线尺寸较小,MMW网络严重依赖于高增益波束成形技术,其允许明显较高的资源复用并且减轻了多个网络之间的干扰。预计这些网络在预期非常高的业务需求或需要非常高的连接速度的地区将主要以“大容量覆盖岛”的形式部署。这表明一个区域通常仅由一个网络覆盖,而不是由覆盖相同区域的不同运营商部署的多个并行网络覆盖。因此,网络间干扰可能主要发生在部分重叠、邻接或相邻(即,中间有一定距离)的网络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避免将可用带宽按网络分割成一个专用子带,因为在网络不能同时完全加载的时候,大量的频谱将会保持不用,并且峰值数据速率将被限制到理论上可以实现的速率的一部分。相反,优选的是,每个MMW网络可以访问全部可用的频率带宽,以便最大化频谱利用率并且支持峰值数据速率。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间干扰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图1示出了共享相同频谱的两个操作网络(例如,两个MMW网络)之间的网络间干扰的场景,其中以圆点图案示出的第一操作网络包括分别服务于用户设备UE1-UE3的三个接入节点AN1-AN3,并且以条纹图案示出的第二操作网络也包括服务于UE4-UE6的三个接入节点AN4-AN6。两个操作网络位于相同的区域并且在相同的频谱上运行。因此,它们可能会相互干扰。不同网络中的链路之间的干扰可能是双向或单向的。例如,在第一操作网络中的AN1和UE1之间的链路A1可能会对在第二操作网络中的AN5和UE5之间的链路B1造成干扰,这用单头箭头示出;并且在第一操作网络中的AN2和UE2 之间的链路A2可能会对在第二操作网络中的AN6和UE6之间的链路B2造成干扰,反之亦然,这用双头箭头示出。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可以有效地处理两个独立的MMW网络之间的边界区域中的残余干扰的技术。这种技术的解决方案是干扰协调,其可以协调不同MMW网络之间的干扰链路的调度,使得干扰传输不会或至少不太可能最终在相同无线电资源上。
图2示出了用于实现现有技术中的资源协调的两种不同拓扑,即集中式协调拓扑和分布式协调拓扑。
在图2中的(a)所示的集中式拓扑中,所有关于网络A、B和C 的资源使用的信息可以由中央协调功能来收集,然后中心协调功能对用于多个连接的操作网络(例如,MMW网络)的协调资源使用做出最终决策。在如图2中的(b)所示的分布式拓扑中,两个相邻网络 (例如,网络A和B)可以交换信息并且彼此协商以确定协调的资源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未经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837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报警器(声光CSA3)
- 下一篇:温度湿度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