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反应性共聚物和包含该光反应性共聚物的取向层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53837.0 | 申请日: | 2014-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32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朴银石;全成浩;崔大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LG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F232/08 | 分类号: | C08F232/08;C08L45/00;C08J5/18;G02F1/1337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张皓;徐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反应 共聚物 包含 取向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反应性共聚物以及一种包含该光反应性共聚物的取向层,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含含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单体的共聚物的光反应性共聚物以及一种包含该光反应性共聚物的取向层。本发明的光反应性共聚物表现出优异的液晶取向和取向速度,并且具有其取向方向能够容易地根据偏振方向改变的特性。此外,由于在有机溶剂中具有优异的溶解性,本发明的光反应性共聚物可应用于各种领域,如液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反应性共聚物以及一种包含该光反应性共聚物的取向层,并且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反应性共聚物以及一种包含该光反应性共聚物的取向层,所述光反应性共聚物能够具有优异的液晶取向特性和取向速度,能够容易地根据偏振方向改变取向方向,以及能够具有优异的溶解性。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3年9月30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2013-0116651号以及于2014年9月25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2014-0128568号的权益,这些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液晶显示器已经有了大尺寸,因此,液晶显示器的使用已经从个人使用(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等)延伸到家庭使用(如墙壁可安装的TV等)。因此,就液晶显示器而言,要求高清晰度、高品质和宽视角。特别是,由于在由薄膜晶体管运行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中,每个像素被独立地操作,因此液晶的响应时间是显著优异的,使得高品质运动图像可以被实现,从而其应用范围已被逐渐扩大。
为了使用液晶作为上述的TFT-LCD中的光开关,应当在其上形成显示单元的最内薄晶体管的层上以预定方向使液晶初始取向。为此,使用液晶取向层。
对于如上所述的液晶取向,在过去,人们已经应用在透明玻璃上涂布聚合物(如聚酰亚胺等)以形成聚合物取向层以及在使滚轧有摩擦布(如尼龙、人造丝等)的旋转辊以高速旋转的同时摩擦该取向层的摩擦工序。
但是,最近,由于摩擦工序的各种问题,照射光(如紫外(UV)光)以使预定聚合物取向以及使用经取向的聚合物来使液晶取向的所谓的“光取向”已被更频繁地研究和应用。在上述的光取向中,键合到预定光反应性共聚物的光敏基团通过线性偏振UV引起光反应,并且在此过程中聚合物的主链以预定方向取向,使得所述液晶被取向,由此形成光聚合液晶取向层。
作为如上所述的光取向的代表性例子,M.Schadt等人(Jpn.J.Appl.Phys.,Vol31.,1992,2155)、Dae S.Kang等人(U.S.专利第5,464,669号)和Yuriy Reznikov(Jpn.J.Appl.Phys.Vol.34,1995,L1000)发布了通过光聚合来光取向。作为在上述提到的专利和论文中使用的光取向聚合物,主要使用基于聚肉桂酸酯的聚合物(如聚(肉桂酸乙烯酯)(PVCN)或聚(甲氧基肉桂酸乙烯酯)(PVMC))。在使基于聚肉桂酸酯的聚合物光取向的情况下,肉桂酸酯的双键通过照射的UV经由[2+2]环加成反应形成环丁烷,因此,液晶分子在一个方向上被取向,从而诱导液晶的取向。
此外,在日本专利公开第11-181127号中公开了在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等的主链中具有包含光敏基团(如肉桂酸基团等)的侧链的聚合物以及包含该聚合物的取向层。此外,在韩国专利早期公开第2002-006819号中公开了由聚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制成的取向层的使用。
然而,上述现有的用于取向层的光取向聚合物具有如下缺点:由于聚合物主链的低的热稳定性,取向层的稳定性劣化,或者,光反应性、液晶取向特性或取向速度不足够。此外,由于现有的光反应性共聚物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高,因此存在涂敷或干燥含有该光反应性共聚物的组合物以形成取向层的可加工性变差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化学株式会社,未经LG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38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