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罐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50872.7 | 申请日: | 2014-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55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片冈千明;田边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5/03 | 分类号: | B60K15/03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刘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罐。
背景技术
作为设置在汽车中的燃料罐,正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35914号(JP2012-35914 A)中所描述的,存在以下这种结构:加强装置设置在罐的顶面与底面之间以便既吸收压缩力又吸收拉力。
然而,JP 2012-35914 A中描述的结构构造成使得:当燃料罐1中的压力增加时,通过轴向紧固器件来防止壁部彼此离开。这导致该结构不能容许燃料罐的变形(容积改变)。进一步地,当燃料罐的内部压力降低时,弹簧装置被压缩,使得难以保持燃料罐的给定的变形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保持燃料罐主体的压缩变形和膨胀变形的给定变形量的燃料罐。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燃料罐包括:燃料罐主体,在其中储存燃料;以及结构件,其设置在燃料罐主体的两个对置壁之间,结构件包括构造成当对置壁彼此靠近时消除第一间隙以实现接触的第一接触构件,结构件包括构造成当对置壁彼此分离时消除第二间隙以实现接触的第二接触构件。
在燃料罐中,结构件设置在燃料罐主体的两个对置壁之间。
当对置壁在燃料罐主体被压缩时(例如,在负压时)彼此靠近时,结构件的第一间隙变窄。当第一接触构件实现接触时,第一间隙被消除。也就是说,允许燃料罐主体的压缩变形,并且其变形量被维持在消除第一间隙所给定的量。
进一步地,当对置壁在燃料罐主体膨胀时(例如,在正压时)彼此分离时,结构件的第二间隙变窄。当第二接触构件实现接触时,第二间隙被消除。也就是说,允许燃料罐主体的膨胀变形,并且其变形量被维持在消除第二间隙所给定的量。
在燃料罐中,结构件可包括:第一延伸构件,其从对置壁中的一个朝向对置壁中的另一个延伸;以及第二延伸构件,其从对置壁中的所述另一个朝向对置壁中的所述一个延伸。
结构件通过包括以下部件的简单结构是可获得的:第一延伸构件,其从对置壁中的一个延伸出;以及第二延伸构件,其从对置壁中的另一个延伸出。
在燃料罐中,第一接触构件可包括:第一接触部,其设置在第一延伸构件中,以及第一被接触部,其设置在对置壁中的与第一延伸构件相对的那一个中或在第二延伸构件中,第一被接触部在第一被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第一接触部能够由以下简单结构来构造:第一接触部设置在第一延伸构件中,并且第一被接触部设置在对置壁中的与第一延伸构件相对的那一个中或者设置在第二延伸构件中。
在燃料罐中,第二接触构件可包括:第二接触部,其设置在第一延伸构件中,以及第二被接触部,其设置在对置壁中的与第一延伸构件相对的那一个中或在第二延伸构件中,第二被接触部在第二被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第二接触部能够由以下简单结构来构造:第二接触部设置在第一延伸构件中,并且第二被接触部设置在对置壁中的与第一延伸构件相对的那一个中或者设置在第二延伸构件中。
在燃料罐中,第二被接触部可设置在对置构件中,所述对置构件设置在对置壁中的与第一延伸构件相对的那一个中或者在第二延伸构件中,对置构件与第二接触部相对。
当第二被接触部设置在对置构件中时,通过改变对置构件的形状等,能够容易地调整第二间隙的长度。
在燃料罐中,对置构件可固定至对置壁中的与第一延伸构件相对的那一个或固定至第二延伸构件。
由此,与对置构件与对置壁和第二延伸构件分体地形成的构造相比,能够稳定地维持对置构件的位置,并且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注意,在此使用的“固定”包括对置构件与对置壁和第二延伸构件分体地形成并在后续步骤中固定于此的结构,以及对置构件与对置壁或第二延伸构件一体地形成的结构。
在燃料罐中,对置构件可配合至第一延伸构件和第二延伸构件。
因为对置构件配合至第一延伸构件和第二延伸构件,所以能够容易地执行对置构件至第一延伸构件和第二延伸构件的装配。
在燃料罐中,结构件可包括:第一配合孔,其形成在第一延伸构件中以便对置构件配合至第一配合孔;第二配合孔,其形成在第二延伸构件中以便对置构件配合至第二配合孔;第一狭缝,其形成在第一延伸构件中并与第一配合孔连通以便第一狭缝朝第一延伸构件外侧开口;以及第二狭缝,其形成在第二延伸构件中并与第二配合孔连通以便第二狭缝朝第二延伸构件外侧开口,第一狭缝与第二狭缝沿着相同方向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08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