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继连接器和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50410.5 | 申请日: | 2014-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67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吉泽宏昌;筒井雄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2/34;H01R31/06;H02H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康建峰;韩雪梅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继连接器 馈电线 电池组 电池 充电器 电极端子 开关元件 电极 连接器 充电连接器 充电电流 端子连接 馈送路径 插头 跨接线 最小化 短路 导电 跨接 有向 杂散 中断 输出 流动 | ||
在本发明中,防止杂散充电电流朝向负载流动,使电池的电压不输出至连接器的端子,并且使馈送路径导电或中断的所安装开关元件的数量被最小化。电池组(100)设置有向负载(20)提供电力并从充电器(40)获取电力的电池(10),该电池组(100)包括:中继连接器(36),其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第一馈电线(13),其将负载和中继连接器第一端子相连接;第二馈电线(11),其将电池的一个电极端子与中继连接器第二端子相连接;第三馈电线(16),该第三馈电线的一个端子连接至中继连接器第三端子;以及开关元件(16a),其连接在第三馈电线的另一个端子与电池的另一个电极端子之间。中继连接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通过跨接插头(37)的跨接线(37a)被短路,并且中继连接器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通过充电连接器(38)分别被连接至充电器的一个电极馈电线和另一个电极馈电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继连接器和包括该中继连接器的电池组,该中继连接器被设置在从可再充电的电池到负载的馈送路径中和从充电器到电池的馈送路径中。
背景技术
在由可再充电的电池操作的设备(例如车辆)中,当电池的剩余容量降低时,需要将电池连接至外部充电器以进行充电。在从充电器对电池进行充电时,从电池到车辆的机座一侧的负载等的馈送路径暂时中断,而形成从充电器到电池的馈送路径。
图7示出了与电池、负载和充电器连接的各个馈送路径的常规示例性配置。在图7所示的示例性配置中,电池组100包括可再充电的电池10。电池10向负载20提供操作电流。充电连接器32连接至双极型连接器31,以便从充电器40提供充电电流。
在负载正电极馈线13内放入开关元件13a,该负载正电极馈线13将与电池10的正电极端子连接的电池正电极馈线11连接至负载20,并且在负载负电极馈线14内放入开关元件14a,该负载负电极馈线14将与电池10的负电极端子连接的电池负电极馈线12连接至负载20。
此外,在充电器正电极馈线15内放入开关元件15a,该充电器正电极馈线15将电池正电极馈线11与充电器40的正电极端子进行连接,并且在充电器负电极馈线16内放入开关元件16a,该充电器负电极馈线16将电池负电极馈线12与充电器40的负电极端子进行连接。
这四个开关元件13a、14a、15a和16a分别使负载正电极馈线13、负载负电极馈线14、充电器正电极馈线15和充电器负电极馈线16导电或中断。机械开关例如继电器或半导体开关如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可用于开关元件13a、14a、15a和16a。
在从电池10向负载20提供操作电流时,放入负载正电极馈线13内的开关元件13a和放入负载负电极馈线14内的开关元件14a被接通。此时,放入充电器正电极馈线15内的开关元件15a和放入充电器负电极馈线16内的开关元件16a被关断。
在从充电器40向电池10提供充电电流时,充电连接器32被连接至双极型连接器31,并且放入充电器正电极馈线15内的开关元件15a和放入充电器负电极馈线16内的开关元件16a被接通。此时,放入负载正电极馈线13内的开关元件13a和放入负载负电极馈线14内的开关元件14a被关断。
如上所述,当从电池10向负载20提供操作电流时,开关元件13a和14a被接通,并且开关元件15a和16a被关断。因此,能够防止电池10的电压输出至双极型连接器31的端子,其中充电连接器32已从该双极型连接器31的端子中抽出,并且即使当异物接触到双极型连接器31的端子时,仍然能够防止由接触而引起的电池10的短路故障。
此外,当从充电器40向电池10提供充电电流时,开关元件15a和16a被接通,并且开关元件13a和14a被关断。因此,能够避免使得来自充电器40的充电电流经由负载正电极馈线13和负载负电极馈线14流向负载20的潜行电流(sneak curren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04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