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经由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45698.7 | 申请日: | 2014-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69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F·斯坦豪斯;M·约舒;T·耶伊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米克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0 | 分类号: | H04L12/40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智云 |
地址: | 奥地利*** | 国省代码: | 奥地利;A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经由 通信 装置 数据传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由通信装置(100)的数据传输方法(600)。所述通信装置(100)用于经输入端(Rx,A)接收数据,经该通信装置(100)的输出端(Tx,B)输出接收的所述数据,以及经所述输出端(Tx,B)输出额外数据。在所述方法中,经所述输入端(Rx,A)接收的所述数据缓冲于数据缓冲器(110)中。所述数据缓冲器(110)具有预设大小。此外,所述缓冲的数据经所述输出端(Tx,B)输出。此外,还对所述数据缓冲器(110)内未由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数据区域进行确定,并将所述额外数据以取决于此数据区域大小的方式经所述输出端(Tx,B)输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由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以及相应的通信装置。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在具有时间分发协议的通信网络中经由通信装置的双向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与各种计算单元及控制单元,例如与电源系统的计算单元及控制单元相连的通信网络(如数据传输网络)中,按时间对信息进行精确的控制及采集可能极为重要。为实现此目的,经所述通信网络相互连接的各系统分别具有独立时钟,该独立时钟可例如通过经由该通信网络进行同步信息交互的方式实现同步化。此类方法的一例在于根据IEEE 1588标准实现时间同步。该方法中,对数据包在所述各系统的时钟之间的传输时间进行测定和补偿。此类方法运作的前提在于所述传输时间为对称常量,即在两个方向上具有相等的延迟。此外,以太网类型的网络经常用作通信网络,其中,所述时钟间交换的数据包由以太网交换机转发。
图1所示为此类网络,在该网络上连接有带有时钟901和902的两个系统。时钟901和902可例如为相应计算机系统或控制系统的时钟或定时装置。时钟901和902经所述网络相互连接。所述网络可具有任意大小。例如,所述网络可安装于建筑物内,或者所述网络也可通过适当的长程网络延伸数百或数千公里的距离。如现有技术所知,所述网络可包括数个网络集线器,例如以太网交换机501、502和503,以及以太网交换机501~503之间的连接线500。连接线500例如可包括电气或光数据连接线。用于时钟901和902间时间同步的所述数据包通过以太网交换机501~503以及连接线500进行交互。通常,此类网络还连接其他装置,例如装置200等。这些其他装置会在所述网络中产生额外数据流量,从而对时钟901和902之间交换的所述时间同步数据包造成干扰。此外,以太网交换机501~503之间的连接线500还用于对未连接至相同以太网交换机的两个装置之间的数据流量进行转发。连接线500也称中继链路,而且这些中继链路连接于中继端口510。在通常情况下,所述数据包只能依次通过中继端口,即输出装置200每次只能有一个数据包经中继端口510输出,从而导致用于两个时钟901和902间时间同步的数据包可能发生不能经由中继链路500立即转发,而是所述时间同步的数据包延迟至装置200的数据包发送完成后才能发送。如此导致的结果在于,以太网交换机501~503对于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时间不确定,且该数据包在以太网交换机501~503内的滞留时间可能发生变化。因此,现有以太网交换机并不具备以下所述的适宜预防措施,不适合用于精确的时间同步网络。对此情形而言,需要专门配备具有所谓透明模式的以太网交换机501~503。此类以太网交换机可确定数据包在交换机中的实际滞留时间,并将此类滞留时间通知于时钟901和902。根据所获悉的以太网交换机501~503的实际传输时间,所述两时钟可对其进行考虑,从而实现自身的同步。传输时间为已知且可就传输时间进行通知的装置也称透明时钟。然而,使用透明时钟技术的此类装置在实施时的消耗巨大,而且相应硬件,即所述以太网交换机的结构必须满足实现所要求精度所需的特定先决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米克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未经欧米克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56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