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骨骼的融合、稳定或固定的系统、方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20131.4 | 申请日: | 2014-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885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R·戈斯兰;J·法伊贝耳;N·J·瓦洛;C·拉盖斯;C·布朗;C·霍克;J·J·鲁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R·戈斯兰;J·法伊贝耳 |
主分类号: | A61B17/72 | 分类号: | A61B17/7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铸成律师事务所 11313 | 代理人: | 郝文博 |
地址: | 美国俄***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向内孔 伸长轴 压缩 狭槽 骨骼元件 纵向定向 近端 连通 固定的 远端 骨骼 融合 | ||
1.一种用于引起骨骼元件之间压缩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伸长轴,所述伸长轴具有:
近端、远端和外表面,
纵向内孔,和
压缩狭槽,沿着所述轴纵向定向并从所述外表面横向到达所述内孔,其中所述压缩狭槽被配置为允许所述轴相对于延伸穿过所述压缩狭槽的横向螺栓纵向运动进入骨骼元件中;和
通道,沿着所述纵向内孔纵向延伸,其中所述通道从所述内孔横向地凹入,并且因此被配置为容纳张紧缆线的一部分,所述张紧缆线的所述部分在所述内孔的径向外部在所述轴内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伸长轴是大致上刚性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伸长轴还包括至少一个静态固定孔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包括沿着所述纵向内孔纵向延伸的两个通道,其中所述两个通道在所述纵向内孔的任一侧上彼此相对,并且从所述纵向内孔横向凹入,并且因此被配置为容纳张紧缆线的一部分,所述张紧缆线的所述部分在所述内孔的径向外部在所述轴内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压缩狭槽被配置来收纳横向螺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近端包括比所述远端更大的直径。
7.一种用于引起骨骼元件之间压缩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伸长轴,所述伸长轴具有:
近端、远端和外表面,
纵向内孔,
压缩狭槽,沿着所述轴纵向定向并从所述外表面横向到达所述内孔,其中所述压缩狭槽被配置为允许所述轴相对于延伸穿过所述压缩狭槽的横向螺栓纵向运动进入骨骼元件中;以及
张紧缆线间隙狭槽,沿着所述轴纵向定向并从所述外表面横向到达所述内孔,其中所述间隙狭槽被配置为允许一圈张紧缆线穿过所述间隙狭槽从所述内孔向外弯凸,并且与所述压缩狭槽偏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孔口,可操作来提供所述伸长轴与所述骨骼元件的静态固定。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还包括至少一个张紧缆线孔口,所述至少一个张紧缆线孔口与所述纵向内孔连通并且为张紧缆线端部提供以下中的至少一个:进入所述纵向内孔的入口,和退出所述纵向内孔的出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张紧缆线孔口连通的外部张紧缆线布线通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外部张紧缆线布线通道沿所述伸长轴的所述外表面延伸,并且还包括至少一个张紧缆线孔口,其中所述外部张紧缆线布线通道与所述至少一个张紧缆线孔口连通并且可操作来引导压缩张紧缆线。
12.一种用于引起骨骼元件之间压缩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用于引起骨骼元件之间压缩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伸长轴,所述伸长轴具有:
近端、远端和外表面,
纵向内孔;
压缩狭槽,沿着所述轴纵向定向并从所述外表面横向到达所述内孔,其中所述压缩狭槽被配置为允许所述轴相对于延伸穿过所述压缩狭槽的横向螺栓纵向运动进入骨骼元件中;
通道,沿着所述纵向内孔纵向延伸,其中所述通道从所述内孔横向地凹入,并且因此被配置为容纳张紧缆线的一部分,所述张紧缆线的所述部分在所述内孔的径向外部在所述轴内延伸;以及
张紧缆线间隙狭槽,沿着所述轴纵向定向并从所述外表面横向到达所述内孔,其中所述间隙狭槽被配置为允许一圈张紧缆线穿过所述间隙狭槽从所述内孔向外弯凸,并且与所述压缩狭槽偏离。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还包括张紧缆线孔口,沿着所述外表面定向并从所述外表面横向到达所述内孔,所述张紧缆线孔口为张紧缆线端部提供以下中的至少一个:进入所述纵向内孔的入口,和退出所述纵向内孔的出口。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还包括沿所述伸长轴的外表面定向的外部张紧缆线布线通道,并且进一步包括张紧缆线孔口,其中所述外部张紧缆线布线通道与所述张紧缆线孔口连通并且可操作来引导压缩张紧缆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R·戈斯兰;J·法伊贝耳,未经R·戈斯兰;J·法伊贝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2013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根据解剖特征对内窥镜的机器人控制
- 下一篇:治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