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18766.0 | 申请日: | 2014-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11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古贺正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NO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45/32 | 分类号: | B29C45/32;B29C45/14;B29L3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0 | 代理人: | 王艳波,张颖玲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状 弹性体 成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使用模具成形由液状弹性体构成的成形品的方法。由液状弹性体构成的成形品为例如燃料电池用衬垫或者其他一般的衬垫或垫片等。
背景技术
对于未来的燃料电池的普及来说,需要隔板和衬垫等小型化、低成本化。关于衬垫,虽然通过采用射出成形能够降低成形材料(液状弹性体)的废弃量,但是,在使用模具同时成形多个衬垫的情况下,如果将多个制品型腔空间并列在模具的同一平面上(与模具的合模开模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话,则模具大型化,制造效率不好。
此外,虽然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模具同时成形多个成形品的技术,但是,该现有技术并不是射出成形,而是压缩成形用的成形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269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以上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能够降低成形材料的废弃量,而且,当使用模具同时成形多个成形品时,模具不会平面上大型化,从而制造效率良好。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为使用模具成形由液状弹性体构成的成形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为射出成形用模具,在该模具的合模开模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制品型腔空间,使用所述模具同时成形多个成形品。
另外,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中,所述模具具备与所述多个制品型腔空间相通的注入口、流道以及浇口,所述流道具备:从所述注入口朝向与该模具的合模开模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设置的正交流道部、从所述正交流道部朝向与该模具的合模开模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平行流道部,所述平行流道部配置于所述多个制品型腔空间的外周侧。
另外,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中,所述模具中形成所述正交流道部的分开模形成为冷流道模。
另外,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中,所述模具在安装有插入部件的状态下对成形品进行成形,将所述成形品相对于所述插入部件一体成形。
另外,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中,所述平行流道部具备如下构造:遍及其全长或者在形成所述多个制品型腔空间的分开模的每一个中,其开口截面积从成形材料的流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缩小。
另外,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液状弹性体的成形方法中,所述成形品为燃料电池用衬垫。
在具备上述构成的本发明的成形方法中,由于当使用模具成形由液状弹性体构成的成形品时实施利用模具的射出成形,因此,能够减少成形材料的废弃量,而且,关于模具的构造,由于在该模具的合模开模方向即多个分开模的层叠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制品型腔空间,因此,模具不会平面上大型化,从而模具的设置面积较小等,能够提高制造效率。在成形品为例如燃料电池用衬垫的情况下,由于该衬垫大多为平面长方形的框架状,因此,用于成形该衬垫的制品型腔空间也形成为平面长方形的框架状。因此,在模具的合模开模方向即多个分开模的层叠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这样的形状的制品型腔空间。
射出成形用模具除了制品型腔空间之外,还具备与所述制品型腔空间相通的注入口、流道以及浇口,但是,在上述的制品型腔为例如平面长方形的框架状的情况下,关于流道,可考虑将其配置在制品型腔空间的内周侧的方式和将其配置在制品型腔空间的外周侧的方式,本发明中同时包含这两种方式。
在前者的将流道配置在制品型腔空间的内周侧的方式的情况下,优选从注入口朝向与模具的合模开模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设置平行流道部,同时,从该平行流道部朝向各制品型腔空间在与模具的合模开模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设置正交流道部,这样的模具构造在成形材料为热固化性的前提下适合作为热流道类型的模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OK株式会社,未经NO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87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