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及使用该正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18574.X | 申请日: | 2014-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3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尾形敦;小笠原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10/052;H01M10/056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电 二次 电池 正极 活性 物质 及其 制造 方法 使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及使用该正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便携电话、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信息终端的小型化、轻量化正在快速推进,对于作为它们的驱动电源的电池来说,要求进一步的高容量化。锂离子随着充放电在正、负极间移动从而进行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容量,因此被广泛用作如上所述的移动信息终端的驱动电源。
此处,上述移动信息终端随着视频播放功能、游戏功能等功能的充实而有消耗电力进一步提高的倾向,强烈期望进一步的高容量化。作为将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高容量化的方案,有提高活性物质的容量的方案、增加每单位体积的活性物质的填充量的方案、以及提高电池的充电电压的方案。然而,提高电池的充电电压的情况下,存在电解液变得容易被分解的问题,尤其是在高温下保存、或在高温下重复充放电循环时,产生放电容量下降的问题。
与此相对,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方案:通过在正极活性物质母材颗粒的表面存在第3族的元素,从而在提高充电电压时,抑制在正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的界面产生的电解液的分解反应所引起的充电保存特性的劣化。
然而,专利文献1公开的上述技术中,虽然记载了抑制充电保存特性的劣化,但没有充分获得低温时的放电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5/00881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便使正极的电位为高电位时也能够充分得到低温时的放电性能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及使用该正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包含:表面与包含稀土元素及硅酸和/或硼酸的化合物接触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在包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及硅酸盐和/或硼酸盐的悬浮液中加入溶解有稀土元素盐的溶液的工序中,使前述悬浮液的pH为6以上且10以下。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工序:一边搅拌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一边分别喷雾或滴加溶解有稀土盐的溶液及溶解有硅酸盐和/或硼酸盐的溶液。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正极包含正极集电体和形成在正极集电体的至少一面上的正极合剂层,正极合剂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其包含表面与包含稀土元素及硅酸和/或硼酸的化合物接触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粘结剂;和导电剂。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含正极集电体和形成在正极集电体的至少一面上的正极合剂层,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含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质,正极合剂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其包含表面与稀土元素及硅酸和/或硼酸的化合物接触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粘结剂;及导电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可以提供低温时的放电性能显著提高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结构的一例的顶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例,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对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包含稀土元素及硅酸和/或硼酸的化合物与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的一部分接触。如此,通过包含稀土元素及硅酸和/或硼酸的化合物与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接触,与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和电解液间的锂离子的接受相关的活化能量降低,离子传导性提高,因此可以提高低温时的放电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85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接器
- 下一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