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10998.1 | 申请日: | 2014-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268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戈特弗里德·迪尔;乌韦·福斯特;马丁·卡斯帕;沃尔夫冈·泽瓦尔德;西格弗里德·特夫斯;克里斯托弗·沃尔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勒国际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02 | 分类号: | F28F9/02;F28D1/053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丁永凡;张春水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动通道 收集管 纵向通道 顶盖 端部区域 流体连通 横向通道 换热器 容纳 开口 第二端部 第一端部 | ||
一种具有彼此相邻的第一流动通道(5,6)和第二流动通道(5,6)的换热器(10),其中所述第一流动通道(5,6)和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一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一收集管(27)中并且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二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二收集管(33)中,其中所述第一收集管(27)具有第一底部(15)和第一顶盖(16),并且所述第二收集管(33)具有第二底部(15)和第二顶盖(30),其中所述第一底部(15)和所述第二底部(15)具有多个开口(28),所述流动通道(5,6)的所述端部区域容纳到所述开口中,其中所述第一收集管(27)具有第一纵向通道(17)和第二纵向通道(18),其中所述第一流动通道(5,6)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17)流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二流动通道(5,6)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18)流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二收集管(33)具有第二顶盖(30),所述第二顶盖与所述第二收集管(33)的所述第二底部(15)构成横向通道(34),其中第一流动通道(5,6)和第二流动通道(5,6)分别经由横向通道(34)彼此流体连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彼此相邻的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其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一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一收集管中并且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二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二收集管中,其中第一收集管具有第一底部和第一顶盖并且第二收集管具有第二底部和第二顶盖,其中第一底部和第二底部具有多个开口,流动通道的端部区域容纳到所述开口中,其中第一收集管具有第一纵向通道和第二纵向通道,其中第一流动通道与第一纵向通道流体连通并且第二流动通道与第二纵向通道流体连通。
背景技术
对于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的而且在传统方式被驱动的机动车辆中的空调调节、尤其是加热而言,除了已知的PTC加热体之外也可以使用热泵。为了实现车辆的尽可能高的可达范围,优选空调调节系统的能量需求尽可能低。
使用热泵相较于使用PTC加热体是有利的,因为能量需求明显更低。热泵的能量需求大致是PTC加热体的能量需求的一半大。
在空调设备的热泵运行中起冷凝器作用的并且由此用作用于加热乘客舱的热源的换热器通常集成在空调装置本身中。由此得出:对于冷凝器仅提供小的安装空间。这对于冷凝器内的温度分布是特别不利的。
然而为了在冷凝器中、尤其是在制冷剂冷凝时实现有利的温度分布,可以使用冷凝器的两排的设置。其特征在于,两排管沿着空气穿流方向依次设置。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两排的冷凝器的实施方案已知的是,所述冷凝器每排分别具有两个收集管。由此产生如下缺点:如所需要制冷剂量更高、部件的熔焊更耗费或者连接装置的密封性难以制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是优化的。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的换热器在空调设备中的设置。
本发明的所述目的通过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特征的换热器实现。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彼此相邻的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其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一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一收集管中并且在其端部区域的第二端部区域处容纳在第二收集管中,其中第一收集管具有第一底部和第一顶盖并且第二收集管具有第二底部和第二顶盖,其中第一底部和第二底部具有多个开口,流动通道的端部区域容纳到所述开口中,其中第一收集管具有第一纵向通道和第二纵向通道,其中第一流动通道与第一纵向通道流体连通并且第二流动通道与第二纵向通道流体连通,其中第二收集管具有第二顶盖,所述第二顶盖与第二收集管的第二底部形成横向通道,其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分别经由横向通道彼此流体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勒国际公司,未经马勒国际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09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析物检测仪表和相关使用方法
- 下一篇:砖联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