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无线通信自如控制切割工具来将圆形或方形管材或棒材加工成所需形状的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03144.0 | 申请日: | 2014-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224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崔仁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DCSENG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15/00 | 分类号: | B23Q15/00;B23Q17/00;B23C3/00;H04L12/28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武晨燕;徐川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无线通信 自如 控制 切割 工具 圆形 方形 管材 加工 形状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加工诸如圆形或方形管材或棒材的工件的设备,更特别地,涉及这样一种加工设备,其能够以无线方式使用一个围绕工件回转的切割工具切割工件的加工设备,并能够自如地将工件加工为所需的形状,例如斜切加工或特殊加工。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切割管的设备大致地分为机械切割设备和融合切割设备。机械切割设备包括使用切割砂轮的高速切割机,使用锯条的锯切机,及其类似机器,融合切割设备包括氧气切割机和等离子切割机。
机械切割设备为这样一种设备,该设备具有等于或大于待切割管的直径的尺寸以用于该管的切割,并且机械切割设备用于切割小尺寸的管。融合切割设备用于切割大尺寸的管。
因为竖直切割管是困难的,且不可能对管进行斜切,所以切割设备在管道和焊接作业中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和成本。由于这个原因,这是火灾以及较差工作环境的主要原因。
切割设备在切割和磨削斜面期间产生大量噪音和灰尘,产生的微细粉尘包括作为切割砂轮原材料的石粉末、粘合剂以及切割基本材料的粉末。切割/磨削过程中产生的微细粉尘使工作环境恶化,并固定到管子上因而加剧了对饮用水的污染并对制造装置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特别地,由于生产结构的清洁度和管道的纯度是如半导体/电子/LCD的高科技产业生产中的核心因素,昂贵的进口的使用硬质合金刀片的切割设备用于维护管道的纯净度。可是,昂贵的切割设备并未扩大到和应用于普通建筑管道设备。此外,由于直切(cutting)和斜切(beveling)大幅的管材和非铁金属(铜,不锈钢等)的特殊方法,需消耗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并且塑料衬里管材也不存在了。
根据切割机的类型划分的切割方法和问题示于下表1中。
[表1]切割机的类型和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种经济有效的仅用于管道(直切、斜切和焊接)的加工机器已经被设计为实现改善工作空间的环境/安全性,减少成本,改善焊接质量,改善饮用水的质量,保护工业领域的设备以及增加效益。相应地,使用硬质合金刀片的机械切割机在大约15年前就已经使用了,其技术开发是在国外进行的,使用硬质合金刀片的机械切割机在大约5年前在本国就已经开发了。例如,这种技术公开在韩国专利公开No.2009-0101426(2009-9-28)(以下称为“现有技术1”),韩国专利No.1077252(2011-10-27)(以下称为“现有技术2”),以及韩国专利公开No.2012-0040524(2012-4-27)(以下称为“现有技术3”)中。
作为使用硬质合金刀片的机械切割机的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有一种大约10年前开发的直切/斜切机,用于同时完成直切和斜切,类似于现有技术1,示于图1和2中。
现有技术将在下面参考图1和2进行说明。在现有技术中,主体10被装备为使得管材P定位于并固定于主体10的中心。由电动马达15驱动旋转的驱动轮20耦接至主体的一侧(前侧),同时管材P刺入所述驱动轮20。直切工具31和斜切工具32被安装在驱动轮20的前面以彼此面对(或两个或更多个工具被平衡和装备在驱动轮20的前面),每当驱动轮20旋转一次时,直切工具31和斜切工具32竖直地移动一预定长度(在管材的中心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直切工具31和斜切工具32被安装到用于导向的块40上以使直切工具31和斜切工具32在驱动轮20的前面在管材P的中心方向往复运动。块40被再次拧到旋转轴50上且旋转轴50具有形成在其上端的齿轮51。因此,每当齿轮51与从主体伸出的闩锁60接触时,旋转轴50使块40移动一节距,该节距为齿轮51旋转的角度,于是,装配至块40的直切工具31和斜切工具32在管材P的中心方向进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DCSENG公司,未经DCSENG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31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