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配双侧听力假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3127.7 | 申请日: | 2014-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15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M·弗林;M·希尔布拉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利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A61F2/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李辉;潘聪 |
地址: | 澳大利亚***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配双侧 听力 体系 | ||
一种听力假体系统,包括被布置为将刺激信号传达至第一听力假体的振动刺激器的处理器。该处理器从第二听力假体的第一换能器接收所测量的输入信号的指示。处理器计算与所述刺激相关联的反馈。该处理器也可被进一步配置为响应于所计算的反馈来调整增益表或对反馈减少算法的输入。此外,该听力假体系统的处理器也可被布置为将第二刺激信号传达至第二听力假体的振动刺激器。该处理器从第一听力假体接收所测量的输入信号的指示。而且,该处理器计算与第二刺激相关联的第二反馈。
要求2013年3月1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1/787991号的优先权,其整体内容通过引用并入于此。也要求2013年7月11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3/915424号的优先权,其整体内容通过引用并入于此。
背景技术
各种类型的听力假体向患有不同类型的听力损失的人提供感知声音的能力。听力损失可能是传导性的、感觉神经性的或传导性的和感觉神经性的两者的一些组合。传导性听力损失通常由下列任何机制的功能障碍生成,这些机制通常地使声波传过外耳、鼓膜或中耳的耳骨。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由内耳或者耳朵的任何其它部分、听觉神经、或者处理神经信号的大脑的机能障碍生成,内耳包括耳蜗,其中声音振动被转换成神经信号。
患有一些形式的听力损失的人可受益于听力假体,诸如声学助听器或基于振动的助听器。声学助听器通常包括:小型麦克风,以检测声音;放大器,以放大所检测的声音的某些部分;和小型扬声器,以将经放大的声音传送到人耳中。基于振动的助听器通常包括:小型麦克风,以检测声音;和振动机构,以将对应于所检测的声音的振动施加至人的骨骼,由此在人的内耳中引起振动,因此绕过人的听道和中耳。基于振动的助听器包括骨锚式助听器、直接声学耳蜗装置或其它基于振动的装置(例如,骨传导听力眼镜和基于振动的耳后假体),并且可部分地或完全地植入,或者简单地与人的适当身体部分外部接触。
一种类型的骨传导装置采用外科手术植入机构,以经由植入体受体的颅骨的直接振动传送声音。骨传导装置的部件检测声波,声波被转换为经由机电刺激器(例如,机械致动器)递送至植入体受体的颅骨的一系列刺激信号。
通过向受体的颅骨提供刺激,骨传导装置有效地绕过受体的中耳和听道,这对于具有影响中耳或外耳的医疗状况的受体有利。受体的颅骨的振动导致受体的耳蜗内的流体运动,由此使得受体能够基于振动感知声音。类似地,直接声学耳蜗装置通常采用外科手术植入机构,以通过直接移动受体的听骨链来传送声音,这导致受体的耳蜗内的流体运动。其它非外科手术的基于振动的助听器使用类似的振动机构,以经由受体牙齿或其它头盖或面部骨骼的直接振动来传送声音。
每种类型的听力假体具有相关联的声音处理器。在一些类型的听力假体中,声音处理器放大由假体接收的声音。然而,其它类型的听力假体包括更先进的处理器。例如,一些处理器是可编程的,并且包括先进的信号处理功能(例如,降噪功能)和语音算法。
在一些听力假体系统中,假体存在于受体的左侧和右侧上。在这样的双侧系统中,左假体提供对应于左耳的音频,并且右假体提供对应于右耳的音频。两个假体可彼此独立地操作。然而,在一些系统中,两个假体可以彼此通信,并且将所捕获的音频或数据从左耳假体传输至右耳假体,反之亦然。此外的其它系统可包括彼此通信的多于两个的假体。
一些示例图示例的双侧听力假体系统包括每个假体中的振动机构或刺激器,其将经放大的所捕获的声音输出为机械振动。在这些系统中,第一基于振动的听力假体联接至受体头部的左侧,并且第二基于振动的听力假体联接至受体头部的右侧。当由与基于振动的听力假体之一相关联的麦克风捕获的声音的一部分包括:(i)由相应的基于振动的听力假体的振动刺激器产生的机械振动;或(ii)由另一基于振动的听力假体的振动刺激器产生的机械振动时,会发生反馈。当假体之一的麦克风捕获到来自两个假体任一个的机械振动,并且然后相应假体基于那些振动产生输出时,会导致不良声学反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利耳有限公司,未经科利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31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