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动态模块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866480.5 | 申请日: | 2014-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07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7 |
| 发明(设计)人: | 尹中国;黄江;杨琪;程超会;曾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兰丁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73 | 分类号: | H01R13/73;H01R12/51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动态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块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动态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红外动态模块包含有两种,一种红外动态模块的USB插头金属壳上具有卡脚,另一种红外动态模块的USB插头金属壳上没有卡脚,对于这两种红外动态模块,其上的USB插头的定位方式分别为:(1)对于金属壳上具有卡脚的USB插头,是通过将其卡脚直接焊死在PCB板上形成定位;(2)对于金属壳上不带卡脚的USB插头,是通过模块的塑胶壳进行固定的,具体地,是在该塑胶壳上开设用于固定USB插头的开口,且该开口做成全封闭的,用全封闭的开口紧配USB插头的金属壳形成定位固定。
对于上述第一种定位方式,金属壳上具有卡脚的USB插头结构复杂,其产品及模具的生产成本较高;对于上述第二种定位方式,虽然USB插头的结构简单,其产品及模具的成本也较低,但是对于固定USB插头的开口必须是全封闭的,否则就会因壳体变形使得开口变形,而导致USB插头松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外动态模块,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红外动态模块的USB插头定位结构复杂、成本偏高或者USB插头易松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红外动态模块,该红外动态模块包括中空的外壳和USB插头,所述外壳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外壳内外的开口,所述USB插头穿过所述开口并伸入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定位座,所述USB插头的端部抵接于所述定位座内,所述开口内侧设置有金属片,所述USB插头穿过所述金属片并与其抵接定位。
优选地,所述金属片上开设有适配于所述USB插头尺寸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正对于所述开口,所述USB插头穿过所述定位孔形成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USB插头的外壁上凸设有多个定位扣,所述定位扣抵顶于所述金属片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内壁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金属片容置于所述定位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片为不锈钢片。
优选地,所述外壳内设置有PCB板,所述PCB板的一端伸入所述USB插头内并与其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红外探头,所述红外探头固定于所述PCB板一侧并与其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红外探头的一端伸出于所述通孔。
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扣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壳的一侧边缘伸出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槽配合卡接的卡扣。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红外动态模块,该模块在USB插头上穿设有金属片,通过该金属片与外壳配合定位USB插头的外周,并通过定位座定位USB插头的端部,这样不仅提高了USB插头定位固定的稳定性,避免了因外壳变形而导致USB插头松动的问题,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红外动态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红外动态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红外动态模块的局部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红外动态模块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红外动态模块另一局部结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外壳;2-USB插头;3-金属片;4-PCB板;5-红外探头;10-开口;
11-定位座;12-定位槽;13-通孔;14-第一外壳;15-第二外壳;21-定位扣;
31-定位孔;141-连接部;151-卡扣;1410-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兰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兰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664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