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LCM背光金手指防折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61738.2 | 申请日: | 2014-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504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徐胜建;黄树红;李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国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1/11 | 分类号: | H05K1/11;G02F1/1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胡坚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cm 背光 手指 折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CM背光金手指结构,特别是一种LCM背光金手指防折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投资建设模组厂,使得中国大陆液晶模组的产能每年以几何级数在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液晶模组方面已经实现量产或今年将实现量产的企业有LG-飞利浦广州工厂、三星苏州工厂;友达厦门工厂、海信青岛工厂等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产能上,还是在市场上,中国大陆液晶面板模组生产企业竞争不断加剧,根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球80%以上的液晶模组产能由中国大陆提供,而华南地区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
由于模组企业的竞争不断激烈,蛋糕就那么大,而分蛋糕的人缺越来越多,导致盈利点越来越微薄,在不增加成本的提前下,提升产品品质赢得客户信赖,拿得源源不断的大订单,是企业立足根本和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LCM背光“金手指防折断”技术应用而生。
现有的金手指(小FPC)设计一般都是不防折断结构的,如红色圆圈所示,如果人为的刻意90度弯折,根据力学原理“5-7次弯折后”金手指会沿着F轴受力,最容易断裂的地方就是“焊盘处与线路之间位置断裂NG”,最终LCM背光出现致命性的缺亮不良或者接触不良。
由于制造成本的控制,越来越多的连体FPC需要改为分段式结构,如果前期不稳定因素和隐患导致作业过程中或者生产中金手指“焊盘位置线路断开”或者接触不良,出现背光缺亮,黑屏不良。最后导致的是属于产品的致命性缺陷。因此金手指的防折断功能变得极其重要,不仅要经过作业员N次弯折,同时客户端必须保证其稳定的功能性。最后到终端客户手上依旧要保证其稳定性,绝不允许出现黑屏和缺亮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LCM缺亮不良、接触不良以及黑屏等一系列不稳定的的问题,而提供一种LCM背光金手指防折断结构。
一种LCM背光金手指防折断结构,所述的结构包括基材、一个以上的设置在基材上的金手指以及设置在基材上且与金手指连接的线路,与每个金手指连接的线路分别包括主线路和辅助线路,所述的主线路与金手指内侧端连接,所述的辅助线路与金手指的侧边相连,辅助线路与主线路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主线路包括主线路一和主线路二,所述的主线路一与主线路二之间设有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前段开至主线路与金手指的连接处。
进一步,所述的主线路二内部设有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条形孔前端通过主线路二的连接端与金手指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相邻的金手指上连接的辅助线路对称设置。
进一步,所述的所有的辅助线路均设于金手指的同一边。
进一步,所述的金手指两侧分别设有一条辅助线路。
进一步,所述主线路一的线宽为0.2mm至0.5mm,所述主线路二的线宽为0.6mm至1.5mm。
进一步,所述的辅助线路的线宽为0.2mm至0.5mm。
进一步,所述第一条形孔的宽度为0.2mm至0.5mm。
进一步,所述第二条形孔的宽度为0.2mm至0.5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不增加LCM产品成本的基础上,使得LCM产品的整体稳定性明显提高,使得产品的返修率明显下降,进而能够明显提升产品品质,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企业在本领域的产品竞争力,赢得广大客户的信赖和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路的正面电路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路的原始反面电路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路优化之后的反面电路结构图。
1-基材,2-金手指,3-线路,30-主线路,301-主线路一,302-主线路二,31-辅线路,32-第一条形孔,33-第二条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作进一步地说明。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国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国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617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