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皮带张紧轮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17430.8 | 申请日: | 2014-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59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吴化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7/08 | 分类号: | F16H7/08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95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皮带 轮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机技术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柴油机水泵上的一种皮带张紧轮机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高速发展,市场上的各种形式的农业机械如收割机,拖拉机的需求量增长迅猛。由于拖拉机逐步趋于小型化,这就要求发动机在满足功率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在有限的空间所布置的合理性,因此发动机在拖拉机有限的空间及位置安装的合理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在常规情况下柴油机水泵、发电机、曲轴外传动连接多为V型皮带传动,皮带为自张紧方式,一根皮带连接曲轴皮带轮-水皮带轮-发电机张紧轮,发电机围绕其下支点旋转实现自张紧皮带,由于人工撬起发电机,再锁另一支点,不足方面是对皮带张紧度的不能很好控制,尤其是柴油机水泵的齿轮室盖的之间各皮带轮间的空间位置狭小使得调节张紧皮带十分困难。如何能在有效的空间实现皮带张紧的问题一直是摆在设计人员的一个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皮带张紧轮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皮带张紧轮机构,包括张紧轮6、轴承、紧固螺母5、衬套4、张紧轮座1、调节螺杆2和张紧轮轴3。张紧轮轴3,调节螺杆2、紧固螺母5的材质均为45号钢。
张紧轮6的轮缘周上设有V型环槽,张紧轮6的中心设有台阶轴承孔和挡圈槽。紧固螺母5的一端为六角头,另一端为定位轴9,且定位轴9的中心设有内螺纹孔。
张紧轮座1为三角板座与条形台的连接体,张紧轮座的材质为HT200材料。张紧轮座1的三角板座上设有安装孔。张紧轮座1的条形台设有凸台平面,条形台的一侧直角边与三角板座的一侧边交界,条形台的另一直角侧边的短边面为端头面,且端头面与凸台平面垂直。条形台凸台下平面与三角板座的底面共面。条形台凸台平面上设有一腰形孔,该腰形孔的长度向与条形台的长度向一致。条形台凸台下平面处沿腰形孔外轮廓周边上设有腰形台阶槽7。条形台的端头面上设有一通孔,且该通孔沿腰形孔长度向与腰形孔垂直相贯。
调节螺杆2其两端为光杆轴,其中间段为螺纹杆轴,其一端头为六角头。
张紧轮轴3为阶梯轴,其头部为外螺纹轴,其尾部为轴台阶8,其中间段为光轴, 且光轴的腰部设有螺纹孔。
张紧轮座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齿轮室盖12上,张紧轮座1的三角板座的底面与齿轮室盖12上平面对应接触。张紧轮6通过紧固螺母5螺纹连接在张紧轮轴3上。张紧轮轴3通过调节螺杆2螺纹连接在张紧轮座1的腰形孔内。
张紧轮轴3尾部的轴台阶8对应设置在张紧轮座1的腰形台阶槽7内,张紧轮轴3光轴腰部的螺纹孔对应连接在调节螺杆2的螺纹杆轴上,调节螺杆2的两端光杆轴架设在张紧轮座1条形台端头面的通孔内。张紧轮轴3光轴上段套设在衬套4内,衬套4的底面与张紧轮座1条形台凸台上平面对应接触。张紧轮轴3的头部外螺纹轴与紧固螺母5螺纹连接,紧固螺母5的定位轴9配合连接在轴承的内圈,且紧固螺母5的六角头的下端面抵在轴承内圈的上端。轴承的外圈配合连接在张紧轮6的台阶轴承孔内,且通过孔用档圈抵在轴承外圈的上端。衬套4的上平面与轴承内圈的下端对应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体现在下述方面:
1.本实用新型是以齿轮室盖安装位置孔为支点固定机构,同时结合齿轮盖形状及装配位置结构特点,运用有限空间,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张紧轮移动调节量;
2.本实用新型设计结构调节皮带张紧度的方法简单,便于装配和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紧固螺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张紧轮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张紧轮轴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柴油机水泵的位置示意图。
图中序号,1 张紧轮座、2 调节螺杆、3 张紧轮轴、4 衬套、5 紧固螺母、6 张紧轮、7 腰形台阶槽、8 轴台阶、9 定位轴、10 水泵皮带轮、11 水泵皮带、12 齿轮室盖、13 曲轴皮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一种皮带张紧轮机构,包括张紧轮6、轴承、紧固螺母5、衬套4、张紧轮座1、调节螺杆2和张紧轮轴3。
张紧轮6的轮缘周上设有V型环槽,张紧轮6的中心设有台阶轴承孔和挡圈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174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