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雾化生产铜粉过程中的脱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12404.6 | 申请日: | 2014-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534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江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旭晶粉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9/08 | 分类号: | B22F9/08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4419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雾 化生 产铜粉 过程 中的 脱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粉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水雾化生产铜粉过程中的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铜粉生产工艺主要有电解法和雾化法两种。虽然电解法生产的铜粉纯度较高,但是生产能耗高从而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而雾化法有成本低、污染小的优点,可生产出低松比的铜粉。雾化法有水雾法和气雾法两种,水雾法制取铜粉需要经过金属熔融、雾化、脱水、筛分等工艺流程,其中铜粉的脱水收集是控制粉末收得率关键的技术,目前,脱水多采用离心脱水机脱水,在离心力作用下,滤袋易破裂,铜粉和水一起流出,造成损失,而且由于铜粉开比表面积相对较大,铜粉表面易被氧化,导致使用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用于水雾化生产铜粉过程中的脱水装置,脱水效率高,脱水时铜粉不易流失,安全可靠,结构简单,而且有效防止铜粉在雾化桶转移到吸滤桶的过程中易于氧化的问题,提高铜粉性能。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水雾化生产铜粉过程中的脱水装置,包括雾化桶、抗氧化室和吸滤桶,所述雾化桶出料口连接抗氧化室,所述抗氧化室顶部设有氧气出口,抗氧化室底部设有下料斗和氩气进气口,所述氩气进气口上设有导气砖,导气砖上设有通气网,所述导气砖通过导气管与气源连接,所述下料斗与吸滤桶连接,所述吸滤桶内设有栅网和滤布,所述滤布设置在栅网上且盖住吸滤桶口沿,所述吸滤桶侧面通过抽真空连接管连接抽真空机,所述吸滤桶底部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上设有排水控制阀。
所述的下料斗与吸滤桶之间设有控制阀。
所述的吸滤桶底部设有斜板。方便排水口出水。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水雾化生产铜粉过程中的脱水装置,通过在雾化桶和吸滤桶之间设置抗氧化室,可以有效防止铜粉在雾化桶转移到吸滤桶的过程中易于氧化的问题,提高铜粉性能;所述抗氧化室顶部设有氧气出口,抗氧化室底部设有下料斗和氩气进气口,使氩气能充分排尽空气,使铜粉不易被氧化形成杂质,所述氩气进气口上设有导气砖,导气砖上设有通气网,导气砖通过导气管与气源连接,可以防止水倒灌的问题;通过在吸滤桶内设有栅网和滤布,所述滤布设置在栅网上且盖住吸滤桶口沿,所述吸滤桶侧面通过抽真空连接管连接抽真空机,所述吸滤桶底部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上设有排水控制阀,脱水效率高,可以避免离心脱水机脱水时铜粉易流失的问题,安全可靠,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一种用于水雾化生产铜粉过程中的脱水装置,包括雾化桶1、抗氧化室2和吸滤桶3,所述雾化桶1出料口连接抗氧化室2,所述抗氧化室2顶部设有氧气出口4,抗氧化室2底部设有下料斗5和氩气进气口6,所述氩气进气口6上设有导气砖7,导气砖7上设有通气网8,所述导气砖7通过导气管9与气源10连接,所述下料斗5与吸滤桶3连接,下料斗5与吸滤桶3之间设有控制阀11,所述吸滤桶3内设有栅网12和滤布13,所述滤布13设置在栅网12上且盖住吸滤桶3口沿,所述吸滤桶3侧面通过抽真空连接管14连接抽真空机15,所述吸滤桶3底部设有排水口15,排水口16上设有排水控制阀17,所述的吸滤桶3底部设有斜板18,方便排水口16出水。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水雾化生产铜粉过程中的脱水装置,通过在雾化桶1和吸滤桶3之间设置抗氧化室2,可以有效防止铜粉在雾化桶转移到吸滤桶的过程中易于氧化的问题,提高铜粉性能;抗氧化室2顶部设有氧气出口4,抗氧化室底部设有下料斗5和氩气进气口6,使氩气能充分排尽空气,使铜粉不易被氧化形成杂质,所述氩气进气口6上设有导气砖7,导气砖7上设有通气网8,导气砖7通过导气管9与气源10连接,可以防止水倒灌的问题;通过在吸滤桶3内设有栅网12和滤布13,所述滤布13设置在栅网12上且盖住吸滤桶口沿,所述吸滤桶3侧面通过抽真空连接管14连接抽真空机15,所述吸滤桶3底部设有排水口16,排水口16上设有排水控制阀17,脱水效率高,可以避免离心脱水机脱水时铜粉易流失的问题,安全可靠,结构简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旭晶粉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旭晶粉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124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