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对低矮茶树防护的LED灭虫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09990.9 | 申请日: | 2014-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264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天华;周庭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遵义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M1/04 | 分类号: | A01M1/04;A01M1/2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黄书凯 |
地址: | 563099 贵州省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矮 茶树 防护 led 灭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灭虫技术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低矮茶树防护的LED灭虫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重视,对农作物提出了无公害生产的要求,为了满足相关要求,农作物在防治害虫的过程中就得减少对化学产品的使用和依赖,以防其造成农药残留、环境污染、有害昆虫对药物产生抗性等不良后果,所以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来诱捕害虫的物理防治措施,但这些物理防治措施都应用于较高植物的灭虫且采用向四周横向发光的方式,对于低矮的茶树防护较少,以致一些飞行能力较差的有害昆虫,如茶小绿叶蝉、假眼小绿叶蝉、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黑刺粉虱、茶刺蛾、茶小蓑蛾和茶蓑蛾等很难被引诱,引诱后也很难飞达措施安置的高度,同时由于害虫趋色性的差别,现在市场上主要的单色光诱捕措施引诱范围较小,灭虫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灭虫采用向四周横向发光的方式不能诱杀高度低于1.5米的茶树害虫,对较矮的茶树不能有效防护。另外解决单色光引诱范围较小,灭虫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灭虫灯,灭虫灯包括发光结构和灯杆,所述的发光结构位于灯帽的下方且两者固定在灯杆上,发光结构的下端连接有高压网栅,高压网栅的上端固定在灯帽上,所述灯帽连接在灯杆的支架两端,灯帽上端覆盖防水外壳,光源驱动电路位于灯帽的内凹处,光源驱动电路与多光谱发光单元引脚连接,多光谱发光单元有向下的光。采用其技术方案的灭虫灯,具有如下效果:本实用新型发光结构表面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平行距离为1.5米左右,光线垂直向下照射,解决了以前防护装置因放置较高、发光方式采用向四周横向发光时,对飞行距离较短、活动高度较低的害虫引诱效果不好、灭虫效果不佳的情况,对低矮查茶树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每个发光单元由多光谱组合而成,通过独立驱动电路可以改变发光强度,相互混合后可以发出多种光线,解决了昆虫趋色性不同的问题,增加了灭虫灯的引诱范围,提高了灭虫的效率。
所述的高压网栅包括两个平行面之间拉设有间隔距离不相等的内层高压网栅和外层高压网栅,内层高压网栅成横向排列,可以针对有害昆虫体格大小不一样的情况进行诱杀,诱杀更有针对性。
所述的发光单元的光源驱动电路独立,并且通过规律排布形成一个阵列,阵列形成的发光面与水平地面保持平行,其效果为采用光源对害虫进行诱杀,属于物理防治措施,不会对茶树产生农药残留、污染环境以及导致有害昆虫产生抗药性。
所述灯杆采用对称结构,在灯杆上部顶端的对称分支都设置了发光结构,灯杆的底端设置成圆锥结构。其产生的效果是:由于灯杆采用对称结构,间接增加了发光面,提高了灭虫的效率;由于灯杆底端为圆锥结构,插入土中便可固定,可以随时对诱杀地点进行更换。
所述的光源驱动电路和灯帽内凹的侧面上设有反光镜。其产生的效果是:由于光源有向下的光,但是部分被吸收,利用反光镜可以尽可能的增加向下光,提高灭虫效率。
所述的灯帽通过活动旋转连接在灯杆的支架两端,其效果为可以照射不同方向,全方位诱杀害虫。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灭虫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发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发光结构的右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遵义师范学院,未经遵义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099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灭虫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磁疗功能的内置配重式鱼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