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不锈钢化学品船液货舱加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03005.3 | 申请日: | 2014-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072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魏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J2/14 | 分类号: | B63J2/14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顾伯兴 |
地址: | 226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锈钢 化学品 货舱 加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领域,特别是一种不锈钢化学品船液货舱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船舶运输是当今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尤其是对化工、石油行业来说,船舶运输具有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使用船舶来运输化学品时,需要对这些液货进行加热处理来保持其液体状态。主流的做法是采用加热盘管来对其进行加热。目前,一个液货舱一般只采用一种加热介质来对其进行加热,这样就限制了所装载液货的种类,不利于船东对所装载液货种类的调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供一种安装、操作方便,可以选用不同加热方式加热的不锈钢化学品船液货舱加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不锈钢化学品船液货舱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包括货舱加热热油管和货舱加热热水管,货舱加热热油管和货舱加热热水管上均设有第一截止阀,货舱加热热油管的进油管路上通过第一支管到液货舱中,货舱加热热水管的进水管路通过第二支管到液货舱中,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之间通过快速接头相连,货舱加热热油管的出油管路和货舱加热热水管的出水管路上分别连接有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之间也通过快速接头相连,每个支管上均设有截止装置,每个所述截止装置均包括第二截止阀和可供拆卸检查用的双联盲板法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可以对同一液货舱可以选用热油进行加热,也可以选用热水进行加热,有利于对所装载液货的选择,节约了成本,且安装及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货舱加热热油管、2-货舱加热热水管、3-第一截止阀、4-第一支管、5-液货舱、6-第二支管、7-快速接头、8-第三支管、9-第四支管、10-双联盲板法兰、11-第二截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不锈钢化学品船液货舱加热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加热系统包括货舱加热热油管1和货舱加热热水管2,货舱加热热油管1和货舱加热热水管2上均设有第一截止阀3,货舱加热热油管1的进油管路上通过第一支管4到液货舱5中,货舱加热热水管2的进水管路通过第二支管6到液货舱5中,第一支管4和第二支管6之间通过快速接头7相连,货舱加热热油管1的出油管路和货舱加热热水管2的出水管路上分别连接有第三支管8和第四支管9,第三支管8和第四支管9之间也通过快速接头7相连,每个支管上均设有截止装置,每个所述截止装置均包括第二截止阀11和可供拆卸检查用的双联盲板法兰10。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热系统通过在货舱加热热油进管路上开一支管到液货舱,在货舱加热热水进管路上开一支管接到热油加油进舱管路的快速接头后。从舱内引一路热油加热出舱管路接到货舱加热热油回总管路上,从热油加热出舱管路的快速接头前引一路热水加热管路接到货舱加热热水回总管路上。这样形成了热油热水回路。
在需要用热油加热时,打开热油进、回总管上的第一截止阀3,打开热油进、出舱支管上面的截止阀。这样就可以用热油来对液货舱液货进行加热。同样的,在需要使用热水加热时,打开热水进、回总管上的截止阀,打开热水进、出舱支管上面的截止阀。这样就可以用热水来对液货舱液货进行加热。在使用一种加热介质时,另外一种加热介质的管路必须关闭,不能混合起来进行加热。
热油加热——热水加热:先将热油驳到舱里,然后往管里面加脱脂剂,然后用蒸汽进行充分的吹扫,最后用压缩空气进行充分吹扫,保证管路干燥清洁。
热水加热——热油加热:用压缩空气将热水吹除出来,然后用氮气进行吹扫,最后用干燥的空气进行除湿,保证管路的湿度保持在热油厂家推荐值以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热系统对同一液货舱可以选用热油进行加热,也可以选用热水进行加热,有利于船东对所装载液货的选择,节约了成本,且安装及操作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030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