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传动轴旋转扭矩加载测试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02290.7 | 申请日: | 2014-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693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发明(设计)人: | 叶池旺;余力;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航达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2 | 分类号: | G01M13/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陈懿 |
地址: | 43004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动轴 旋转 扭矩 加载 测试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升机设备测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传动轴旋转扭矩加载测试平台。
背景技术
主减滑油散热器用于冷却直升机主减速器的润滑油,具体由安装在主减滑油散热器传动轴上的冷却风扇风冷散热。主减滑油散热器传动轴作为直升机尾传动轴的一部分,需要传递主减速器和尾桨之间的扭矩。
主减滑油散热器寿命试验平台模拟主减滑油散热器的实际工况,对其进行带载寿命试验和低周疲劳试验。
然而常规的开放式加载测试设备如电磁加载、制动器加载等,测试时消耗的功率将会转换为热能浪费掉,耗能大,不宜进行大功率加载试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传动轴旋转扭矩加载测试平台,具有能耗低、适于进行大功率加载试验、表现为环境友好型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动轴旋转扭矩加载测试平台,包括控制单元以及依次同轴相连的拖动电机、增速箱、主减滑油散热器、扭矩仪和减速箱,还包括加载电机和直流母排,所述拖动电机的变频器的 信号输入端与控制单元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所述扭矩仪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单元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加载电机的动力输入端与减速箱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所述加载电机的变频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控制单元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所述加载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直流母排的动力输入端相连,所述直流母排的动力输出端与拖动电机的动力输入端相连,所述直流母排的信号输入端与控制单元的信号输出端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单元为工控机。
本实用新型传动轴旋转扭矩加载测试平台,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普通交流电机加载,通过直流母线技术实现电封闭,再生发电并将电能回馈至拖动电机,可以节约70%以上的能量。控制单元通过扭矩仪对转矩进行闭环控制,整个试验过程采用工控机控制,方便可靠,具有能耗低、适于进行大功率加载试验、表现为环境友好型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动轴旋转扭矩加载测试平台的控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动轴旋转扭矩加载测试平台的机械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该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传动轴旋转扭矩加载测试平台,包括控制单元7以及依次同轴相连的拖动电机1、增速箱2、主减滑油散热器3、扭矩仪4和减速箱5,还包括加载电机6和直流母排8,所述拖动电机1的变频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控制单元7的信号输出端相 连,所述扭矩仪4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单元7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加载电机6的动力输入端与减速箱5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所述加载电机6的变频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控制单元7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所述加载电机6的动力输出端与直流母排8的动力输入端相连,所述直流母排8的动力输出端与拖动电机1的动力输入端相连,所述直流母排8的信号输入端与控制单元7的信号输出端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7为工控机。
本实用新型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拖动部分、加载部分和电控系统,具体如下:
拖动部分由拖动电机1和增速箱2组成,拖动电机1为一台普通的四极交流异步电机,它输出功率,为系统提供源动力;通过自带的变频器调节拖动电机1的转速,增速箱2的输出轴速度可以达到被测试主减滑油散热器3所要求的值。
加载部分由加载电机6、减速箱5和扭矩仪4组成,主减滑油散热器3的动力输入端和增速箱2的动力输出轴连接,主减滑油散热器3的信号输出端和扭矩仪4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扭矩仪4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到减速箱5的信号输入轴,速度通过减速箱5转变为加载电机6适应的范围。
电控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为加载测试平台的控制单元7,监控整个设备的运行状态,对试验数据进行采集,对异常状态进行报警保护等;另一部分为加载和电能回馈部分,通过直流母线8技术将加载产生的电能返回至拖动电机1循环使用。
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如下:打开拖动开关,选择拖动电机1转向,调节主减滑油散热器3传动轴速度至设定值;打开负载开关,设置好负载扭矩和斜坡后确定,系统将根据扭矩仪4的反馈信号进行闭环加 载,如果需要空载测试,将负载扭矩设置为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使用新型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航达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航达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022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