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压快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01140.4 | 申请日: | 2014-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734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治年;彭敏维;李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烨晶化工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9/00;F28F9/22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王芸;刘雪莲 |
地址: | 618304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快冷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设备,特别是一种高压快冷器。
背景技术
高压法制硝酸生产过程中,用来冷却从尾气预热器出来的高温氧化氮气体的装置即为快冷器,它能使高于100℃的氧化氮气体降到45℃左右,高温的氧化氮气体对钢材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特别是快冷器的进口侧管板,损坏管板后维修时需要更换管板和相关零部件,需要停车维修,影响生产;目前常用的高压快冷器为立式设置,采用的是管束布满管板,冷却介质低进高出,由于冷却介质出口离冷却器的上管板有一定的距离,在换热管上端会形成换热死角,达不到理想的换热效果,易造成设备使用寿命缩短,影响了整套装置的稳定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高压快冷器,该高压快冷器的冷却介质能完全与换热管接触,换热充分、不留换热死角、设备使用寿命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压快冷器,包括上管箱、下管箱和筒体,所述上管箱、下管箱与筒体之间分别设置有上管板和下管板,所述上、下管板之间设置有换热管,所述筒体中部直径大于两端直径、筒体中部和两端通过变径锥段连接,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轴向与筒体平行的导流筒,所述导流筒上下端与筒体的变径锥段之间留有一段间隙,所述导流筒外圆周上设置有隔环,所述隔环与筒体内壁连接,且隔环位于筒体冷却液进口与冷却液出口之间。
通过变径锥段将筒体中部的直径变大,在直径变大的筒体内设置直径大于换热管束的导流筒,且导流筒的上下端与筒体的变径锥段留有一定的间隙,当冷却液从位于该立式快冷器的筒体下端进入筒体内后,冷却液通过导流筒下端与筒体下变径锥段之间的间隙到达下管板,且在此累积,冷却液流往换热管上端;而在导流筒外部的冷却液也会累积,但由于导流筒外圆周上设置的隔环与筒体内壁连接,形成阻隔,冷却液只能往下循环进入导流筒内冷却换热管;当导流筒内的冷却液到达导流筒上端时,冷却液通过导流筒筒与筒体上变径锥段之间的间隙流出导流筒,并通过筒体上的冷却液出口排出,通过合理设置的导流筒上端与变径锥段之间的间隙,可以让冷却液流出导流筒的速率小于冷却液进入的速率,使冷却液能在导流筒内上升到超过导流筒上端的位置,到达上管板的位置,能与换热管全部接触,不留换热死角,达到理想的换热效果,设备使用寿命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上管箱内的上管板上方设置有呈锥形的导流锥,所述导流锥设置在上管板板面的中心处。
高温介质从上管箱进入,会对上管板及上管板上的换热管造成腐蚀,特别设置的导流锥,将进入的高温介质进行导流,同时避免了高温介质直接与上管板和换热管接触,减慢介质对上管板和换热管的腐蚀速率,增加设备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上管板靠近板边缘的下板面上设置有多个溢流孔,所述溢流孔与上管板侧面连通,所述溢流孔设置在筒体与上管板连接的板面范围内。在上管板下板面设置的溢流孔,通过管板侧面流出,避免筒体的冷却液过多,产生压力,影响设备运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上管板侧面的每个溢流孔出口都连接有排空管,所述排空管汇聚到排空环管上,所述排空环管上设置有放空口。可通过排空环管将冷却水中的气体排出,避免造成气体在筒体造成震动,对设备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导流筒上下端与筒体的变径锥段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4cm。通过实验验证,将导流筒与变径锥段的距离设置为2-4cm时能满足冷却液从导流筒上端流出的同时,冷却液能到达换热管的最上端,即填满整个筒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下管板上板面上设置有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与下管板侧面的排液口相通。在下管板侧设置的排液口,当设备检修或更换时,可将冷却液排净。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烨晶化工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烨晶化工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011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力自吸收自清洁组合式液液换热装置
- 下一篇:矿井回风余热回收利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