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均温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95145.0 | 申请日: | 2014-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557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秦文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文隆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均温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均温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均温板。
背景技术
常用电子元件的散热大都采用金属散热片,或结合导热管、致冷芯片、散热风扇等方式使用,普遍具有散热效果不佳、散热速度不够迅速、散热模块结构复杂、成本高等缺点。
而热管这项技术早在1963年就在位于美国的LosAlamos国家实验室中诞生了。其发明人是G.M.Grover。热管属于一种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致冷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通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已远远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以前热管技术一直被广泛应用在航天、军工等行业,被引入散热器制造业还是近几年的事情。热管技术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高性能呢?这个问题我们要从热力学的角度看,物体的吸热、放热是相对的,凡是有温度差存在的时候,就必然出现热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的现象。热传递有3种方式:辐射、对流、传导,其中热传导最快。热管就是利用蒸发制冷,使得热管两端温度差很小,使热量快速传导。常见的热管均是由管壳、吸液芯和端盖组成。制作方法是将热管内部抽成负压状态,然后充入适当的液体,这种液体沸点很低,容易挥发。管壁有吸液芯,由毛细多孔材料构成。热管一端为蒸发端,另外一端为冷凝端。当热管一段受热时,毛细管中的液体迅速蒸发,蒸气在微小的压力差下流向另外一端,并且释放出热量,重新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不止。热量由热管一端传至另外一端,这种循环是快速进行的,热量可以被源源不断地传导开来。然而,现行鳍片式散热器在热量传导上的效率不佳,无法瞬间吸收大量热量为其缺点,如何结合热管与鳍片式散热器来提升散热效率,乃有均温板的发明。如中国台湾专利M255446号平板型扩热板(2005年01月11日专利公告数据参照),其主要包括有一对导热良好的壳体,该对壳体一侧具有开口,其内具有适当数量的支柱,并形成有气流通道,该壳体内缘烧结有一层多孔性导热良好的粉末层,并通过封盖密封,使壳体内部形成多数个交错的管状通道,且经注入工作流体并抽真空,使该金属粉末层吸附有工作流体,而构成平板型扩热板。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常用均温板在二壳体内或烧结有导热性良好的粉末、或设置导热性良好的金属网,虽然均具有扩热均温的效能,但在现今用于4G机房的电子元件,其可能在瞬间因为大流量产生瞬间高热,常用均温板的结构,其热扩散均温的速度不够快速,将会导致电子元件过热而损坏,如何提高均温板扩热均温的速度,乃为业界亟待克服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温板。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温板,包括有一对导热佳的金属构成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内端面上具有纵横交错的沟槽,通过密封所述壳体,再经抽真空并注入工作流体,而构成均温板。
优选地,其中所述壳体内部具有一工作空间,该纵横交错的沟槽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工作空间内端面上。
优选地,其中所述壳体内部的工作空间内具有多数个导热柱,所述导热柱连结所述壳体。
优选地,其中所述导热柱为导热佳的材质构成的多孔洞结构,并通过该多孔洞结构吸附工作流体。
优选地,其中所述导热佳的材质为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均温板,其在工作时能通过该沟槽形成更显著的毛细现象,以加速温度的扩散,具有更高效率的均温效果;而且该导热柱为导热佳的材质构成的多孔洞结构,通过该多孔洞结构的导热柱可吸附工作流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立剖面图;
图3为图1实施例的组立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4实施例的组立剖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壳体-1;工作空间-10;通道-11;沟槽-12;
导热柱-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达成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以下列举一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文隆,未经秦文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951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冷热双储节能系统
- 下一篇:一种锅炉排烟余热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