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工金属纤维用的异形车刀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94494.0 | 申请日: | 2014-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082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周伟;刘瑞亮;邱清富;刘伟;沈超;张国彪;胡学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B27/00 | 分类号: | B23B27/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叶碎银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工 金属纤维 异形 车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床切削刀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工金属纤维用的异形车刀。
背景技术
金属纤维作为一种金属材料,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功能性材料。它具有非常多的优良特性,如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以及强度高、弹性模量高等优点,同时还具有非金属纤维的柔软性和可纺性,因而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不仅在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等一般工业部门和日常生活中,而且在航空航天、原子能、电子及军事工业等高技术领域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随着这些年金属纤维应用领域的不断发展,其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包括机械、物理、几何和表面形貌等各个方面。如金属纤维在滤纸中的应用,不但要求纤维具有一定的长度(20~100mm),还要求其当量直径在50μm以下,以便在不增加滤纸的厚度和不影响过滤纸的柔软度下,提高其强度。同时为使纤维与纸浆有良好的结合度还要求纤维表面粗糙。
金属纤维应用领域的扩大推动了金属纤维加工制造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金属纤维的加工方法有很多,但在整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拉拔法、熔抽法和切削法。拉拔法和熔抽法都有其相对应的缺陷,比如熔抽法工艺和技术要求高、设备复杂,又如拉拔法需要结合热处理工艺,拉拔出的金属纤维表面光滑等。切削法加工金属纤维是一种适用面广、低成本的加工方式。目前,主要采用车刀切削金属纤维,但由于这种车刀的切削刃的后刀面为直面,与圆柱形的工件不相匹配,且切削锯齿数量少,导致这种车刀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存在如下不足之处:一次走刀加工出的纤维数量少,加工效率低;一次走刀加工出的各条纤维的当量直径不统一,给应用带来很大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工金属纤维用的异形车刀,其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加工金属纤维用的车刀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工金属纤维用的异形车刀,包括刀身和设于刀身前端部的切削刃,该切削刃具有前刀面和后刀面,后刀面倾斜设有切削锯齿;后刀面为适配于工件的圆弧面,该后刀面上的切削锯齿具有多个,且并列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后刀面包括布满所述切削锯齿的锯齿状切削面和未设有切削锯齿的圆弧形切削面,锯齿状切削面和圆弧形切削面沿所述刀身的宽度方向并列分布,且圆弧形切削面滞后于锯齿状切削面。
进一步的,所述切削刃的前角大于或等于30°。
进一步的,所述切削刃的侧面设有散热孔。
进一步的,所述各切削锯齿的齿高为0.2~0.4mm,齿宽为0.2~0.5mm。
进一步的,所述锯齿状切削面的宽度大于所述圆弧形切削面的宽度。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车刀的切削刃的后刀面设计成适配于工件的圆弧面,并设置多个切削锯齿,使得该车刀切削时其后刀面能够与圆柱形工件的侧面相吻合,并切削出当量直径一致的多条金属纤维,因而,本实用新型具有切削效率高、一次走刀加工出的各条纤维的当量直径保持一致等特点;
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将切削刃的后刀面分成布满所述切削锯齿的锯齿状切削面和未设有切削锯齿的圆弧形切削面,且锯齿状切削面和圆弧形切削面沿所述刀身的宽度方向并列分布,圆弧形切削面滞后于锯齿状切削面,使得该车刀切削时,一方面能够利用且锯齿状切削面对工件切削出多条金属纤维,另一方面能够利用其圆弧形切削面将锯齿状切削面加工后工件上产生的粗糙表面修整光滑,以便于锯齿状切削面下次走刀时更好切削;
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将切削刃的前角设为大于或等于30°,能够减小加工出来的金属纤维被挤压变形;
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在切削刃上设置散热孔,能够使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及时向外发散,从而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工金属纤维用的异形车刀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刀面的轮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后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锯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加工金属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944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曲轴转速传感器支架立加装置
- 下一篇:一种油井井下工具专用生产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