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过放电保护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76542.3 | 申请日: | 2014-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055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汪军;周治国;林建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瑞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18 | 分类号: | H02H7/1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电 保护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源以及控制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过放电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电子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电池在电子产品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现有的直流风扇,手持式控制器设置仪,太阳能控制器等诸多产品都涉及到可充电电池的运用,但是这类产品在电池过放后存在了一定的缺点:
1、静态功耗大;
2、充电不及时电池易损坏;
3、保护电路复杂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低功耗,容易实现的过放保护电路。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过放电保护电路,包括MOS管Q1,集成电路TL431,电阻R1-R5,电容EC1、EC2;电阻R1的一端与电池VBAT和MOS管Q1的漏极相连,电阻R2的一端与MOS管Q1的栅极相连,电阻R2与MOS管Q1的栅极之间的连接点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与集成电路TL431的阴极相连,集成电路TL431的阳极接地;MOS管Q1的源极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和电阻R4之间的连接点与集成电路TL431的参考极相连,该连接点还与电阻R5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池VBAT相连;MOS管Q1的源极还与电容EC2的阳极相连,电容EC2的阴极接地,MOS管Q1的源极与电容EC2的阳极之间的连接点作为整个过放电保护电路的输出端;电容EC1的阳极与电池VBAT相连,电容EC1的阴极接地。
优选地,所述MOS管Q1为P型MOS管。
优选地,所述集成电路TL431是用作比较器的TL431。
本实用新型中,MOS管Q1为P型MOS管,当其栅极电压低于漏极电压一定值后导通后MOS管Q1导通,电池VBAT电压正常时,TL431的参考极输入电压大于集成电路TL431的参考电压,集成电路TL431阳极与阴极之间导通,此时MOS管Q1导通为负载供电。当电池电压低于设定值时,TL431的参考极输入电压小于集成电路TL431的参考电压,集成电路TL431阳极与阴极之间截止,MOS管Q1关断,电路不对外供电,此时整个电路只有集成电路TL431存在功耗,R4和R5上的功率非常小可以忽略,适当调整R1、R2的阻值便可调整集成电路TL431的功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集成电路TL431作为过放保护的核心器件来替代复杂的电路元件的组合实现过放保护功能,使得电路结构简单,同时也降低了整个电路的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过放电保护电路,包括MOS管Q1,集成电路TL431,电阻R1-R5,电容EC1、EC2;电阻R1的一端与电池VBAT和MOS管Q1的漏极相连,电阻R2的一端与MOS管Q1的栅极相连,电阻R2与MOS管Q1的栅极之间的连接点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与集成电路TL431的阴极相连,集成电路TL431的阳极接地;MOS管Q1的源极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和电阻R4之间的连接点与集成电路TL431的参考极相连,该连接点还与电阻R5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池VBAT相连;MOS管Q1的源极还与电容EC2的阳极相连,电容EC2的阴极接地,MOS管Q1的源极与电容EC2的阳极之间的连接点作为整个过放电保护电路的输出端;电容EC1的阳极与电池VBAT相连,电容EC1的阴极接地。
本实施例中,MOS管Q1为P型MOS管;集成电路TL431是用作比较器的TL4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瑞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瑞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765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