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数学教学用多棱锥体演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70785.6 | 申请日: | 2014-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042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王爱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爱华 |
主分类号: | G09B23/04 | 分类号: | G09B2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25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学 教学 棱锥 演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数学教学的多棱锥演示装置。
背景技术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演示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直观性教具,配合讲授进行示范性的操作表演,使学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或验证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前,演示教学在中小学教学中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有关多棱锥的教学,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力,还没有合适的教具使得学生直观认识多棱锥,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因此,基于上述缺陷,在教学器械领域,对于新型数学教学用多棱锥体演示装置仍存在研究和改进的需求,这也是目前教学器具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重点,更是本实用新型得以完成的出发点和动力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缺陷,本发明人经过大量的深入研究,在付出了充分的创造性劳动后,从而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数学教学用多棱锥体演示装置,能够制作多种规格的多棱锥体,使得学生直观的认识和学习多棱锥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数学教学用多棱锥体演示装置,所述数学教学用多棱锥体演示装置包括若干根长度相等且水平放置的底柱和若干根长度相等且用于形成锥体棱边的拉杆,所述拉杆包括成一角度设置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的侧面均设有一条状敞口,所述第一拉杆内转动安装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一拉杆之间设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一转轴上缠绕有第一幕布,所述第一幕布的端部设有第一粘接部,所述第二拉杆内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第二拉杆之间设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二转轴上缠绕有第二幕布,所述第二幕布的端部设有第二粘接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数学教学用多棱锥体演示装置中,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均为锥台状结构,所述第一幕布和第二幕布的边缘均为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数学教学用多棱锥体演示装置中,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柱的截面形状为多棱边形。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由于设计了底柱和拉杆,并且第一拉杆内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上缠绕第一幕布,第二拉杆上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缠绕有第二幕布,根据多棱锥的棱数,选择合适数量的底柱和拉杆,使用底柱和拉杆搭好多棱锥的轮廓,然后拉出第一幕布和第二幕布粘接在一起,形成多棱锥的面,使得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多棱锥这个空间立体物体,并且做到了一物多用,能够呈现不同规格的多棱锥,还可重复使用,省时省物省力。
(2)由于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均为锥台状结构,第一幕布和第二幕布的边缘均为弧形,使得第一幕布和第二幕布展开的形状更加趋近于多棱锥的面的形状,均为上小下大,减少了第一幕布和第二幕布的亏折部分,使得形成的多棱锥表面更加逼真。
(3)由于底柱的截面形状为多棱边形,使得底柱与拉杆的结合更加紧密,成型的多棱锥体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在图1、图2和图3中,各个数字标号分别指代如下的具体含义、元件或部件。
图中:1、底柱;2、拉杆;21、第一拉杆;22、第一幕布;23、第一粘接部;24、第二拉杆;25、第二幕布;26、第二粘接部;27、条状敞口;3、第一转轴;4、第二转轴;5、第一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这些列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列举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爱华,未经王爱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707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结构稳定性演示仪
- 下一篇:一种高续航低成本的便携式盲文点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