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启动直流电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61969.6 | 申请日: | 2014-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342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乐宝华;杨春林;张承宁;朱孝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王牌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1/00 | 分类号: | H02K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258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启动 直流电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机领域,特别指一种自启动直流电动机。
背景技术
直流电动机是将直流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电动机。因其良好的调速性能而在电力拖动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电机电枢回路电阻和电感都较小,而转动体具有一定的机械惯性,因此当电机接通电源后,起动的开始阶段电枢转速以及相应的反电动势很小,起动电流很大。最大可达额定电流的15~20倍。这一电流会使电网受到扰动、机组受到机械冲击、换向器发生火花。因此直接合闸起动只适用于功率不大于4千瓦的电动机(起动电流为额定电流的6~8倍),这种缺陷限制了直流电动机的应用,另外,现有的直流电动机的铁芯通风量和散热面积不够,导致铁芯发热速度快,电动机使用寿命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设置启动回路,实现了低电密、高磁通,散热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自启动直流电动机。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启动直流电动机,包括电动机主体、启动装置及接线端子,其中上述电机主体的下端固定设置在支座上,支座内部为空腔结构;上述启动装置设置在支座内,启动装置包括启动器及复位开关,启动器及复位开关之间电连接,复位开关连接在电机主体的电驱回路上,启动器及电驱回路分别连接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均连接在接线端子上,接线端子连接直流电源,以便形成电动机完整的启动回路。
优选地,所述的启动器及复位开关固定连接在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固定在接线盒内,接线盒固定在支座内;上述接线端子连接固定在启动器上。
优选地,所述的电动机主体的电驱铁芯为硅钢片层;该硅钢片层由至少二个0.35mm及0.15mm的硅刚片交替叠加形成。
优选地,所述的硅钢片层的硅钢片层数为8-10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为ZDP型自启动直流电动机包括电机主体、启动装置、接线盒、接线端子,所述启动装置由启动器和自复位开关组成,固定在接线盒内支架上,通过导线与电机电枢回路串联,最终只出两根出线至接线端子上,用户仅接两根电源线,接通电源,即可启动电机,根据不同功率、电压和转速的电机规格,匹配不同参数的启动电阻和开关,可确保启动电源不超过额定电流的1.5倍。电机采用低电密、高磁通技术,解决适用蓄电池电源,在50%额定电压时仍能正常负荷运行保证运行时间满足设备的要求(电机设计时,电负荷A选择为普通直流电机的50%-60%左右,而磁负荷B选择为普通直流电机的1.8至2倍)。电枢铁芯采用0.35mm和0.5mm不同厚度硅钢片层次交替叠片结构工艺,根据不同的铁芯长度交替叠成8-10层,本实用新型采用较多的径向风道,风道宽度减少2mm,以增加径向风道数量,减小风道风阻,增加铁芯的通风量和散热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启动装置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启动直流电动机,包括电动机主体5、启动装置1及接线端子2,其中上述电机主体5的下端固定设置在支座上,支座内部为空腔结构;上述启动装置1设置在支座内,启动装置1包括启动器及复位开关,启动器及复位开关之间电连接,复位开关连接在电机主体5的电驱回路上,启动器及电驱回路分别连接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均连接在接线端子2上,接线端子2连接直流电源,以便形成电动机完整的启动回路。
启动器及复位开关固定连接在固定支架3上,固定支架3固定在接线盒4内,接线盒4固定在支座内;上述接线端子2连接固定在启动器上。
电动机主体5的电驱铁芯为硅钢片层;该硅钢片层由至少二个0.35mm及0.15mm的硅刚片交替叠加形成。
硅钢片层的硅钢片层数为8-10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王牌电机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王牌电机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619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