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污染外周血管内置导管助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48761.0 | 申请日: | 2014-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752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普益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08 | 分类号: | A61M2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郭春远 |
地址: | 2019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染 血管 内置 导管 助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临床医学外周血管导管安装辅助装置,,尤其是防污染外周血管内置导管助推装置。
背景技术
当人体主动脉发生诸如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主动脉狭窄等病变时,传统手术方法采用开放式的人工血管缝合植入方法。但这种手术对病人造成的创伤大,大大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同时手术耗费时间长、费用高。从90年代起,微创介入技术在腔内隔绝术中得到不断发展,与传统血管修复和重建手术方法相比,微创介入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和死亡率低等优点。
现有技术中,病人在手术之前需要在外周血管内置导管,导管分单腔和多腔、导管长度一般在50CM上下,以方便在手术过程中及时往血管中输入药物、并通过多腔管同时对人的心脏进行监测,术后此管可在人体血管中保留30天以上,以保持对病人的输液和监测。通常使用的外周导管在送入病人血管时,要靠医生用带手套的手指摄住导管送入血管。这样操作的缺点是导管极易被污染,其原因是导管太长,有的长达80CM,而且因管内有导丝,也会因导丝弹性在送导管时更容易使导管摆动,这样,尽管导管从包装内取出时是无菌的,在操作时也会碰到周围的物体而被污染。如此以来在医生为患者实施置管中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因不小心将被污染的导管送入血管后会病人带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烦。致使相关临床医疗活动承担着极大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污染外周血管内置导管助推装置,在置管时所有没置入血管内的导管部分都在助推管内,无论医生怎样操作导管都不会被污染,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包括护套、夹子、按键、夹箍、弹性软管、锁紧帽、导管座和助推管;弹性软管前端口外部安装夹箍,夹子尾端与弹性软管前端口连接,并在连接处外套接夹箍,夹子前端口外套接护套,护套前端封闭,在夹子中部外壁安装按键,在弹性软管后端安装助架,助架尾部外缘连接助推管,助推管内腔安装有导管座,导管座上同轴连接锁紧帽,锁紧帽外缘放置于助推管内壁,锁紧帽中部轴向开孔,同时,弹性软管、锁紧帽、导管座和助推管轴向中孔连通。
尤其是,助架呈刚性,助架下侧与助推管中部或尾部固定卡接,即助架上、下侧均有卡槽。
尤其是,在助推管内腔中锁紧帽外侧安装芯座,芯座外缘顶紧助推管内壁,助推管中部轴向开孔。
尤其是,夹子内腔中置入胶管,胶管后端嵌入并贴紧夹子内腔后部的内壁,胶管前段外缘开环形槽,该环形槽外侧正对按键的内壁突出部。
尤其是,夹子沿轴中部局部分离成二部分并具有错开缝,分上夹,下二部分,在脱离夹箍后可以分离,在夹子中部中部垂直于前述错开缝方向开孔并穿插安装按键,按键外端突出于夹子外壁,按键内端面开口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置管前所有的导管都在防污染导管助推器内,在在置管时所有没置入血管内的导管部分都在助推管内,避免操作导管而发生的污染,而且通过助推器的使用还能节约置管时间。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控制性好,能够有效的控制定位精度,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且不会对被修复和重建的血管造成损伤,避免了因导管污染而导致患者感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轴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应用时工作示意图。
图5为本图4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护套1、夹子2、按键3、夹箍4、弹性软管5、助架6、锁紧帽7、导管座8、芯座9、助推管10、导管11、胶管12、护耳13、撕裂管14、撕裂管座1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原理在于,置管前所有的导管都处在防污染导管助推器内,在置管过程中,时所有没置入血管内的导管部分都在助推管内,避免操作导管而发生污染,而且通过助推器的使用还能节约置管时间。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包括:护套1、夹子2、按键3、夹箍4、弹性软管5、锁紧帽7、导管座8和助推管1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普益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普益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487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经皮气管切开术扩张钳
- 下一篇:呼吸机水箱及其导热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