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松线制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35115.0 | 申请日: | 2014-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581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许良;陈伟;韩冰;王伟;章声;蓝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临安市供电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4 | 分类号: | H02G1/04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33220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松线制动器,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机动绞磨是架设空中高压输电线路及铺设地下电缆的施工机具,能在各种复杂条件下顺利、方便的进行组立铁塔、架设导(地)线等起重、牵引。广泛用于电力、邮电线路施工中组立杆塔、机动放线、紧线。
目前,采用机动绞磨松线,35kV-110kV线路拆旧一般采用3T机动绞磨,重量在100KG左右。
单回路线路(3相导线、1相地线)逐相进行松线,一般松线顺序导线---导线---导线---地线。线路拆除杆塔上施工总耗时平均125min左右,具体如表1所示,存在耗时长,安全风险大(退出运行老线路一般都老化严重)等问题。
表1杆塔上施工耗时统计表
当跨高速公路松线时,一般松线顺序导线---导线---导线---地线。整个松线过程高速封道次数为4次,具体如表2所示,存在封道次数多,安全风险大等问题
表2高速封道次数统计表
施工人员杆塔上完成上述紧、松线操作,存在杆塔上施工时间长,及跨高速松线封道次数多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单回路线路导、地线没能同时松线。因为机动绞磨结构复杂,重量较重(100KG左右),体积大,搬运不便,且价格一般在1万多元一台,如同时投入多台机动绞磨,则无经济效益。因此松线时,通过一台机动绞磨逐相进行松线,导致施工人员杆塔上施工(杆塔上紧、松线)时间长,安全施工风险大;跨高速施工,高速松线封道次数多,安全施工风险大,高速封道审批难。如果能加以改进,采用一种新的松线工具,进行地面紧、松线,单回路线路导、地线能一次松线完成,这就大大减少了杆塔上施工时间、封道次数,同时减少安全施工风险。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此进行研究,专门开发出一种松线制动器,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可大幅度节省时间、降低施工风险的松线制动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松线制动器,包括底板,固定在底板内表面上的两个卷筒,固定在底板外表面上的连接件,所述底板的内表面上进一步固定有两个螺杆,分别位于卷筒的外侧,活动板通过螺杆与底板相连;所述连接件为长椭圆形,其长度大于底板的长度,两端伸出底板形成两个连接耳,一个用于将底板固定于某一处,另一个连接手板葫芦进行紧、松线操作;所述卷筒包括圆柱端和自由端,其中圆柱端固定在底板上,自由端为喇叭形,其外侧开口直径大于圆柱端,这样设计可以防止钢丝绳滑出卷筒,所述底板与活动板的长度一致,底板的宽度大于活动板的宽度,活动板的设置主要用于防止钢丝绳跳线。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与活动板的长度一致,均为550~650mm,底板的宽度为120~160mm,活动板的宽度为80~120mm。
作为优选,所述卷筒的高度为80~100mm,圆柱端的直径为90~110mm,自由端的直径为130~150mm,两个卷筒的中心间距为250~290mm。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焊接在底板外表面正中间。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卷筒、连接件和活动板均采用钢材料。
上述松线制动器使用时,根据线路的松线根数,可以采用多只制动器松线,线路一般需拆除3根导线、1根地线,具体过程为:施工人员上塔,铁滑轮、钢丝绳通过绳索上塔,塔上人员在需拆除导线侧横担挂好铁滑轮,钢丝绳穿过铁滑轮连接紧线器卡牢导线后,地面施工人员就可进行紧线操作,塔上人员可开始挂另一相导线侧铁滑轮、钢丝绳连接,依次类推,杆塔上施工与地面紧线基本可同时进行,待做好松线准备,就可同时松线。松线制动器在底板上固定2个卷筒,利用卷筒与钢丝绳的摩擦力来实现人力松线,钢丝绳通过2个钢卷筒采用内8字的缠绕方法,增大卷筒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松线制动器在松线的过程中,为防止钢丝绳不发生跳线及缠绕方便,在卷筒的自由端通过螺杆安装一块活动板实现遮挡,活动板可拆卸、安装,便于钢丝绳缠绕。连接件的2个连接耳,一端能固定于某一处(如固定于杆塔主材处),另一端能通过手板葫芦进行紧线操作,以实现在地面紧、松线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临安市供电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供电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临安市供电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351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