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电池包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23237.8 | 申请日: | 2014-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303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袁健华;周燕飞;张中林;谢秀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6083***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取代现行的燃油车将是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能源-动力电池组,其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车载动力电池包要求具有优良的倍率性能和安全性能,众所周知,动力电池包相互固定的托盘和自密封盖,在托盘和自密封盖内部形成密封空间。其内部封装有由多个单体电池组成的动力电池模组。
为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动力电池包内外部气压压差过大导致电池包自密封盖发鼓,或者破坏内部电芯单体防爆阀,造成电芯破损、漏液等不良情况。通常需要在自密封盖上开孔并安装通气阀。通气阀内有一层透气薄膜,气体能通过而液体不能透过该薄膜。通过通气阀可实现动力电池包内外透气不透水的特性,实现动力电池包的IP67密封。
然而,自密封盖一般为吸塑件或者金属件(SPCC)。为避免厚度过大而带来成本和重量增加,自密封盖通常采用0.8-1mm厚度的碳钢,而上述厚度的自密封盖易变形。同时,通气阀为易形变的塑胶件。在自密封盖上装配通气阀时,自密封盖易变形,生产工艺一致性差。该结构密封性能较差,难于实现IP67密封等级。同时需要开发配套密封零部件,增加成本,装配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包难于实现IP67等级密封且生产工艺一致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包括自密封盖、托盘、通气螺栓、通气阀和动力电池模组;所述自密封盖设置于托盘上,在所述自密封盖和托盘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动力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通气螺栓设置于自密封盖和托盘上,将所述自密封盖和托盘紧固;所述通气螺栓内具有将所述空腔连通至自密封盖外的螺栓通气孔;所述通气螺栓顶端设置有螺栓帽,所述螺栓通气孔贯穿所述螺栓帽,所述通气阀设置在螺栓帽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中,内部通气的通气螺栓可同时起到通气和紧固作用,装配时只需将通气螺栓按常规螺栓方式进行安装,然后在通气螺栓上装配通气阀即可,无需另外在自密封盖上开孔并进行安装,装配工艺简单,并且可有效避免自密封盖在装配过程中出现变形,提高生产工艺一致性。同时该结构密封性好,可有效实现IP67密封等级。
进一步的,所述托盘边缘为横梁,所述自密封盖的边缘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压设于所述横梁上;所述通气螺栓穿设于所述翻边和横梁上,将所述自密封盖和横梁紧固。
进一步的,所述翻边上具有安装孔,所述横梁上具有固定孔;所述通气螺栓依次穿过所述安装孔和固定孔,将所述自密封盖和横梁紧固。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螺栓的底部延伸至横梁内部;所述动力电池包还包括通气螺母,所述通气螺母在横梁内与所述通气螺栓的底部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螺母内具有连通所述螺栓通气孔和空腔的螺母通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螺母顶端具有搭边;所述通气螺母设置于所述固定孔内,并且所述通气螺母的搭边搭设于所述横梁的上表面;所述翻边压设于所述搭边上。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螺母与所述通气螺栓的螺纹连接处涂覆有密封胶。
进一步的,所述翻边和横梁之间填充有密封胶。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阀为设置在螺栓帽顶端的防爆膜。
优选地,所述螺栓帽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通气阀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通气阀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栓帽的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动力电池包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动力电池包的装配图。
图3是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动力电池包中的通气螺栓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动力电池包中的通气螺栓的左视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自密封盖;11、安装孔;12、翻边;2、托盘;21、横梁;211、贯通孔;3、动力电池模组;4、通气螺栓;41、螺栓通气孔;42、螺栓帽;5、通气螺母;6、通气阀;7、紧固螺栓;8、紧固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232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次性使用穿刺器
- 下一篇:保温冒口吸附成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