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应力自吸收自清洁组合式液液换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18449.7 | 申请日: | 2014-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734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男;谭绍栋;彭光文;邹骏;陈晓舟;王永树;汤新超;邓军生;刘广兴;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45102 | 代理人: | 陈希 |
地址: | 545002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力 吸收 清洁 组合式 液液换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含杂易结渣的高、低温液相换热的应力自吸收自清洁组合式液液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两种不同温度的液相介质通过换热器换热后达到各自预定温度是常见的化工生产过程。工业生产中,一方面因液相介质不可避免地含有各类杂质,这些杂质易在换热器内部因温度及流速变化造成沉积或结渣而降低换热效果,甚至因堵塞需拆卸清理,劳动强度大且生产影响大;另一方面,因操作温度不稳定,温度应力变化易诱发换热器壳体焊缝开裂或封头法兰密封破坏发生泄漏现象。工业常用换热器有浮头式、列管式、浸泡盘管或蛇管式、喷淋式、螺旋板等多种形式,但这些换热器都无法同时有效满足防堵塞和防温度应力破坏的功能。
在焦化行业焦炉煤气弗萨姆法脱氨生产浓氨水工艺中,普遍采用卧式安装的浮头式换热器,因其介质贫、富液含有焦油、萘等杂质,在高温高压解吸过程中,杂质易沥青化,换热冷却后易造成沉积和结盐堵塞,影响换热效果,清理困难,生产影响大。此外浮头式换热器制作工艺复杂,采购费用高,拆卸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既可有效消除温度变化应力造成的破坏作用而防止泄漏,也可以自洁方式预防堵塞且无需拆卸即可高效清堵,从而降低劳动强度,减轻生产影响的应力自吸收自清洁组合式液液换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应力自吸收自清洁组合式液液换热装置,其壳体总成包括与壳体连接的上封头和底座,在壳体总成内设置有供低温介质流动的壳程和供高温介质流动的管程,所述壳程包括沿壳体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折流板、列管上端和下端的分布板,低温介质入口、低温介质出口分别设置于壳体总成的两端,构成低温介质自壳体总成一端经折流板导向折流到另一端的低温介质流动通道;所述管程包括沿壳体竖直方向设置的列管,列管上端的壳体上封头设置有上封头隔板,列管下端的底座设置有底座腔室隔板将底座分隔为至少三个腔室,高温介质自底座高温介质入口连通其中一个腔室,高温介质出口连通另一个腔室,剩余腔室分别连通上封头隔成的腔室;在所述底座设置有排渣口,分别连通在底座形成的腔室。
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壳体设计有波纹膨胀节。
进一步的:所述低温介质入口位于壳体总成下部,低温介质出口位于壳体总成的上部。
进一步的:在采用至少2台串联安装使用结构中,第一级的高温介质出口连通第二级高温介质入口;第一级的低温介质出口连通第二级的低温介质入口。
进一步的:在采用至少2台串联安装使用结构中,第一级的高温介质出口连通第二级高温介质入口;第一级的低温介质出口连通第二级低温介质出口,第二级的低温介质从第二级的低温介质入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 由于壳体设计了波纹膨胀节,可以管程换热芯体固定在壳体两端,使本装置兼具普通列管式换热器制作简单且成本较低和浮头式换热器可吸收温度变化破坏应力的优势;
2、 由于装置立式安装充分利用重力作用。管程侧底座设计了杂质沉积腔室和排渣口,使沉积物不易挂结在管束内壁,使管程侧具有自洁功能,且沉积物清理排出无需拆卸;同时,壳程侧因介质所含杂质尚未沥青化或变性反应,在流速扰动下不易沉积。因此本装置能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清理效率,降低生产影响;
3、 当采用组合式串联安装时,由于内折流板作用,其换热级数可达8级,故保证了换热效果,而无需扩大换热面积,因此在同等条件下不会增加换热器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串联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管程列管的示意图。
图3是壳体总成下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壳体总成上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1、上封头,2、上封头隔板,3、低温介质串接管,4、列管,5、芯体,6、低温介质出口,7、高温介质入口,8、底座腔室隔板,9、列管分布板,10、高温介质串接管,11、底座,12、排渣口,13、高温介质出口,14、低温介质入口,15、壳体,16、折流板,17、波纹膨胀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184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插入式激光模拟射击训练管
- 下一篇:一种高压快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