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采油井清蜡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10964.0 | 申请日: | 2014-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127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向锋;臧伟伟;乔国栋;赵方磊;刘伟;王冬冬;林群;周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向锋 |
主分类号: | E21B37/02 | 分类号: | E21B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7000 山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油井 清蜡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井清理器械,尤其是一种改进的采油井清蜡梭结构。
背景技术
原油从地下的高温高压环境下通过油管被开采出来的过程中,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原本溶解在原油中的蜡质会从原油中析出,并逐渐附着在油管内壁上。油管内壁的结蜡会导致油管堵塞,必须定期进行清理。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1835793 U公开了一种油管内壁清刮器,通过多个刮刀的配合,实现了对油管内壁的清理。但是,这种结构的刮刀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在清刮器改变运动方向时,刮刀也要进行相应的换向,整体结构复杂,可靠性较低,容易出现铰接位置卡死而无法工作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采油井清蜡梭结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无需活动的换向结构,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改进的采油井清蜡梭结构,包括梭体,梭体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刮刀,所述刮刀的顶端朝向距离其自身较远的梭体的端部倾斜,刮刀与梭体的夹角为45°~75°,刮刀内侧设置有刀刃,刮刀外侧设置有倒齿,在两个刮刀之间设置有收纳腔,收纳腔固定在梭体的外侧,刮刀内设置有与收纳腔相通的进料通道,进料通道的出口设置在刀刃上,刀刃表面设置有第一加热器,第一加热器位于进料通道与梭体之间,梭体中间竖直设置有通孔,收纳腔与通孔之间通过缺口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梭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环形喷管,环形喷管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喷嘴,所述刮刀上设置有贯通刮刀的过流孔。
作为优选,所述收纳腔内设置有第二加热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改变了现有技术中铰接的换向结构,刮刀和梭体固定连接,通过合理设置刮刀的结构和安装角度,实现两个刮刀在同一时间内一个进行刮削作业,另一个进行清理作业,梭体移动方向改变时两个刮刀的作业功能自动互换,实现了无需换向结构即可实现双向清蜡的功能。刀刃用于清蜡,倒齿用于清理经过刀刃刮削过的油管内壁。以梭体向下运动举例说明:上方的刮刀进行刮削作业,下方的刮刀进行清理作业。上方的刀刃在向下运动过程中,将油管上的蜡质进行刮削,刮削下的蜡质在第一加热器的加热作用下软化,并通过进料通道进入收纳腔内。下方的倒齿在经过刮削过的油管内壁时,对油管内壁进行二次清理,对残留的蜡质进行清理,进一步提高油管内壁的通畅性。进入收纳腔的蜡质在外侧蜡质的不断挤压下经过缺口进入通孔,并从通孔处排出。在单纯的机械清蜡结构基础上,利用环形喷管向油管内喷洒溶蜡剂,可以对蜡质进行软化,提高刀刃的刮削效果。刮刀上的过流孔可以使溶蜡剂经过刮刀流动,从而提高溶蜡剂在刮刀两侧的流动性。收纳腔内的第二加热器可以对进入收纳腔的蜡质进行进一步的软化,降低其流动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刮刀的结构图。
图3是图2中A方向的俯视图。
图中:1、梭体;2、刮刀;3、刀刃;4、收纳腔;5、进料通道;6、第一加热器;7、通孔;8、缺口;9、环形喷管;10、喷嘴;11、过流孔;12、第二加热器;13、斜槽;14、梯形面;15、倒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向锋,未经向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109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游梁式抽油机停机预警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无接箍杆状物打捞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