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异形折弯件后定位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710219.6 | 申请日: | 2014-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345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柱;袁晓涛;吴代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11/22 | 分类号: | B21D11/22 |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鲁力 |
| 地址: | 43021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形 折弯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铁路车辆制造或其它机械行业,主要是保证折弯定位边与折弯线不平行时的配件有效定位,够保证折弯线与压力中心线相互平行,特别涉及一种异形折弯件后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在折弯加工时,一般采用数控定位后靠来控制折弯线位置,进而保证折弯件成型后尺寸,对于一般的定位边与折弯线平行的配件,可采用数控后靠直接定位,对于折弯定位边与折弯线不平行时的配件下称异形配件,一般采用在工作台上划线或采用工艺定位边的手段解决此类问题。
折弯机在定位时,一般采用以下方式定位工件折弯线位置尺寸;
1、后靠定位:即使用数控后靠,通过调整程序中后靠和压力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保证折弯后的折边尺寸;
2、 手工划线:包括在工作台上划线和在工件上划线两种方式。在工作台上划线主要用于定位异形配件;在配件上划线主要用于定位折弯线长度较长的配件,通过划线与模具压力中心线重合的方式定位;
3、在工件上增加工艺定位点:属于较为常见和实用的方式,即在加工异形配件时,专门在配件上设置工艺定位点,以工艺定位点保证折弯线与后靠平行,进而与压力中心线平行。
传统技术存在如下缺点:采用手工划线定位加工异形配件时,首先手工划线存在一定的误差,其次在配件摆放时也容易发生错位,难以保证折弯定位边与折弯线平行。采用增加工艺定位点的方式较为可靠,但在折弯后,需要增加工序清除工艺定位点,使配件的制造工序增多,造成一定制造费用的增加,不够经济实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可以有效保证配件的折弯线与折弯机压力中心线平行,保证折弯件的制造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操作工作业时间,通过并列多个此种定位装置,方便异形配件批量生产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异形折弯件后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角度刻度板,辅助杆的一端铰接在角度刻度板一端并能够绕角度刻度板旋转,辅助杆的中部与调节杆的中部铰接从而使调节杆与辅助杆能够相对旋转;调节杆的一端设有滑动槽,所述角度刻度板上设有角度刻度槽,调节杆设有滑动槽的一端通过滑动及定位锁紧螺母能够使调节杆的一端沿角度刻度槽横向移动后固定在需要的角度刻度处。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可以有效保证配件的折弯线与折弯机压力中心线平行,保证折弯件的制造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操作工作业时间,通过并列多个此种定位装置,方便异形配件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角度刻度板1,辅助杆2的一端铰接在角度刻度板1一端并能够绕角度刻度板1旋转,辅助杆2的中部与调节杆3的中部铰接从而使调节杆3与辅助杆2能够相对旋转;调节杆3的一端设有滑动槽4,所述角度刻度板1上设有从1、2……N多个角度标识的角度刻度槽5,以方便操作工进行调整,调节杆3设有滑动槽4的一端通过滑动及定位锁紧螺母6能够使调节杆3的一端沿角度刻度槽5横向移动后固定在需要的角度刻度处。
使用时,将此装置安装在折弯机的定位后靠上,随后靠一起前进、后退即可完成异形配件定位,根据异型件靠近定位边的角度,调整滑动及锁紧螺母,适应异形件前端不同的角度尺寸,调整到位后锁紧,保证异形配件折弯线与压力中心线平行,如遇大型配件时,可适当加长此装置前端的定位杆件,保证此装置的通用型。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角度刻度板1、辅助杆2、调节杆3、滑动槽4、角度刻度槽5、定位锁紧螺母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102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子加工模具的导向结构
- 下一篇:卷取机入口夹送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