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冲击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97823.X | 申请日: | 2014-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38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优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2/06 | 分类号: | E04C2/06;E04C2/30;E04C2/38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郭桂峰 |
地址: | 23113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冲击板。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工程采用的抗冲击板,抗拉裂能力主要来自混凝土层内部设置的加强筋。由于设置加强筋后的混凝土层厚度较厚,如混凝土层设置较薄的时候,加强筋则无法提供抗拉作用。这样不仅不能降低生产成本、且混凝土层受压过大容易造成破损。因此,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混凝土层受压和抗拉的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生产抗压、抗冲击的抗冲击板,并且进一地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冲击板,包括一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由钢丝网,以及包裹所述钢丝网的混凝土组成,且所述混凝土层底面为中间向上拱起的拱形;一抗拉层,所述抗拉层贴附在所述混凝土层拱形底面上。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抗拉层为碳纤维布,所述碳纤维布通过结构粘结胶与所述混凝土层底面粘结。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钢丝网为方形,并位于所述混凝土层高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所述钢丝网延伸于整个所述混凝土层的面积。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混凝土层的高度小于30mm。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混凝土层的两条相对的边位于外沿处为凸条边,且两个所述凸条边分别位于所述混凝土层高度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当两个所述混凝土层相邻放置时,其相邻的凸条边上下互相搭接配合。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混凝土层四个角隅的上下边缘均包覆有角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抗冲击板底面为拱形。混凝土层的上表面成水平,下表面成拱形,形成中心向边缘逐步增厚的一个“预拱式”截面,这样可以将混凝土层受拉力转换为受压力,既降低生产成本,又耐压、耐震,且防止长时间受压破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层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混凝土层中间铺设的钢丝网,提高混凝土层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混凝土层的抗拉强度,达到增强混凝土层承载能力及强度的目的,在拱形底面上贴附一层抗拉层。
3、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层的两条相对的边位于外沿处为凸条边,且两个凸条边分别位于混凝土层高度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当两个混凝土层相邻放置时,其相邻的凸条边上下互相搭接配合,这样即可保证安装后混凝土层的稳定性。
4、混凝土层的四个角隅上下边缘均包覆有角钢,角钢不仅可以防止混凝土层四边碰撞受损坏,同时也可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混凝土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抗冲击板的实施例一主视图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抗冲击板的实施例一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抗冲击板的实施例二主视图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抗冲击板的实施例二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号说明:
H、混凝土层高度,S、表面面积,S1、纤维走向,3.混凝土层,31、钢丝网,32、混凝土、33、角钢,301、第一凸条,302、第二凸条,303、抗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以下实施例中,高度方向为图中的H方向,长度方向为各个部件的在长宽高三维坐标上尺寸上最长的一个方向。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冲击板的主视图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抗冲击板,包括一混凝土层3和抗拉层303。其中,混凝土层3由钢丝网31,以及包裹钢丝网31的混凝土32组成,并且混凝土层3底面为中间向上拱起的拱形,而抗拉层303贴附在混凝土层3拱形底面上。这样当中心向边缘逐步增厚的“预拱式”混凝土层3受拉力时,可以将受拉力转换为受压力,如承受荷载或冲击荷载过大时,通过混凝土层3底面贴附的抗拉层303进一步提高混凝土层3的抗拉强度,达到增强混凝土层3承载能力及强度的目的。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抗拉层303采用碳纤维布,碳纤维布通过结构粘结胶与混凝土层3底面粘结,也可通过与高性能的碳纤维配套的树脂浸渍胶粘结于混凝土层3的表面,进而有效地利用碳纤维材料良好的抗拉强度,达到增强构件承载能力及强度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优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合肥优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978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用收缩式把手孔盖
- 下一篇:高功率芯片老化验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