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的仪表板的冲击吸收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683373.9 | 申请日: | 2014-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07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 发明(设计)人: | 水谷晃士;神谷康优;平野纯也;西村寿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K37/00 | 分类号: | B60K37/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张丽颖 | 
| 地址: | 日本国爱知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仪表板 冲击 吸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仪表板的冲击吸收结构,其能够确保仪表板的冲击吸收性能,并且确保车室内空间。
背景技术
在车室的前部,除了仪表外还搭载有音响、空调装置等的车载设备的仪表板支承配设在车身横梁上,所述车身横梁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在仪表板的后表面部(与车室内相对的面)的中央部分安装有中央板等的板类,该中央板以包围车载设备的显示部、操作部等的方式构成外观面。
另外,在车身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设有支承托架(参照专利文献1),该支承托架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并从背面侧(车辆前方侧)对仪表板后表面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进行支承。
并且,法律规定仪表板必须构成为,在因车辆碰撞等而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乘员的头部撞到板类时,不会对头部施加过度的冲击。
因此,仪表板必须考虑其结构,以使乘员的头部撞到中央板等的板类的情况下,头部不会受到过度的冲击。
因此,以往,预估头部撞到板类的情况下的仪表板的位移量,并确保仪表板后表面部与支承托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即确保仪表板后面部与用于安装支承托架的安装部的距离较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97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果确保仪表板后表面部与支承托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较大,则仪表板整体变大,难以确保车室内空间宽阔,在提高居住性上不利。
另一方面,如果缩小仪表板后表面部与支承托架之间的距离,虽然能够确保车室内空间宽阔,但是在确保冲击吸收性能上不利。
尤其在轻型汽车等的小型的车辆中,兼顾确保室内空间和冲击吸收性能是难以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仪表板的冲击吸收结构,其能够确保冲击吸收性能,并且确保车室空间宽阔,在提高车辆的居住性上是有利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1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的仪表板的冲击吸收结构,具有:配设于车室前部的仪表板;在所述仪表板的内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车身横梁;多个支承托架,所述多个支承托架从所述车身横梁向后方延伸设置,并且后端固定在安装部上,所述安装部形成于所述仪表板的后表面部的背面侧;以及安装于所述仪表板的后表面部的中央板,所述中央板具有:安装于所述仪表板的后表面部的背面板、以及重叠安装于所述背面板的后方并构成所述中央板的外观面的外观板,所述背面板具有冲击吸收部,该冲击吸收部形成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安装在所述支承托架上的所述仪表板的安装部相对的部位,当负荷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作用于所述外观板时,所述冲击吸收部在所述外观板与所述支承托架之间变形而吸收冲击,并且确保所述外观板与所述支承托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第2技术方案是,所述冲击吸收部的后端与所述外观板的前表面抵接或者能够抵接,所述冲击吸收部的前端与安装于所述支承托架的仪表板的安装部或者该安装部附近的部位抵接,或者能够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3技术方案是,所述冲击吸收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空的柱状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第4技术方案是,中空的柱状部分在俯视的情况下呈梯形,该梯形相对于通过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中心轴而左右对称。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第1技术方案,不需如以往那样确保仪表板后表面部与支承托架的距离较大。
即,利用冲击吸收部确保冲击吸收性能,由此能够缩小设置于仪表板后表面部的外观板与支承托架的距离,由此在确保车室内空间宽阔上是有利的,在提高车辆的居住性上是有利的。
根据第2技术方案,在确保冲击吸收部的冲击吸收性能上是有利的。
根据第3技术方案,当向前方的负荷输入冲击吸收部时,在向前方的负荷较小的阶段,利用中空的柱状部分的刚性抑制冲击吸收部的变形,在向前方的负荷变大的阶段,柱状部分压弯,从而能够有效地吸收冲击负荷,在实现冲击吸收部的冲击吸收性能的提高上是有利的。
根据第4技术方案,当向前方的负荷输入冲击吸收部时,冲击吸收部不会向车宽方向倒下,容易向前方变形,因此冲击吸收部能够高效地吸收冲击负荷,在实现冲击吸收部的冲击吸收性能的提高上是有利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仪表板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表示仪表板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支承结构。
图3是从下方看图2的支承结构的示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833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组合式电池板的太阳能电动车
 - 下一篇:汽车雷达自动限速系统
 





